APP下载

非任务状态下中学写作的心理准备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悟中学语文意识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天津 300387)

中学语文写作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

一、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正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境地:一方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文研究成果空前繁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中学写作已经开始重视对教师自身能力的建设;从作文教学的程序性来看,已经注重构建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从学生写作方法培养方面来看,重视创设良好的环境,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相反方面,无论学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之低惊呼不已,语文界对学生作文里头表现出的虚情假意的批判也很多。虽然作文教学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作文训练随意性大,作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写作过程以应试为指向,重技巧轻情感,等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作文围绕应试与高分进行,以模板、技巧为手段,在任务先行状态下,具备常规方法的准备,缺少心理情感准备,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与独立思考的过程,致使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温度,鲜有真情实感。

二、中学写作需要非任务状态下对自然的感悟与体认

追溯古人的写作实践可以发现,古人的思想精华无不来源于对自然的感悟,而自然之美更是在文人的笔下变得绚丽多彩,因此写作离不开对自然的感悟与体认。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欣赏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自然很早就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从宇宙的整体性观点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和其弟子在春光灿烂之际,在河畔坐而论道。自然之于中国人是融合的,而不是割裂的;中国人对于自然是亲近的、和谐的。魏晋以来的人物品藻中,自然山水被视作是人的才情风貌的象征。王维悠游于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中,安逸闲适,俨然一位亲近自然和随缘任运的隐者形象。苏轼钟情于山水,并形成了顺应自然,超然物外而不为外物所累的处事态度。明、清文人于游览山水中寻求个性的解放,领悟精神的自由,在美妙意境中适性而为,回归人性的自然诉求,寻找清新脱俗的人间自然之乐。而如今的学生埋头书本,阅读他人的思想精华,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与见识,空有临渊羡鱼之情,而缺乏退而结网的情感与技巧。现在学生欠缺的恰恰就是一种对自然的主动感悟与体认。

三、密切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自觉从容有话可说

引导学生非任务状态下的心理准备,要通过培养“生命意识”,培养“自我思维”培养“广博情感”,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接受情境,密切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自觉从容有话可说。

培养生命意识:一般说来生命意识既包括浅层次的生命体现,更包括深层次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及把握,即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而这些生命意识的获得很多情况下都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生命是诗歌永恒的主题,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古代文人志士将生命意识融入到对自然现实生活的体悟之中,并从中感悟到个体意识及自身理想。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从自然之中感受生命如早晨的露水,人生有几何?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自然与个人的对比中体悟个人生命的有限与自然造物者的永恒。自然启发了观察者对生命意识的思考。

锻炼独立思维:作文立意体现的是学生个人的思维能力,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立意。作文能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非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甄别立意高低的标尺。立意的深浅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自然的广袤无穷给人无限思考与感慨的空间,放浪形骸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够感悟生命的魅力,形成独特的见识。古人正是通过感悟自然生成独特感受,郁结于胸铸成了一篇篇不朽的诗篇,为后人传唱,经久不息。

生发广博情感:写作要求有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而情感的积累与生发不是凭空出现的。他是依照一定的事物、事件产生的,外界的刺激能够生发情感,触发写作动机。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道:“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说诗人对景物的感触,所引起的联想是无穷的;在多种多样的现象中流连忘返,在听到看到的范围内吟味体察。描写天气和实物的形状,既要随着景物声色的变化而婉转起伏;绘写景物的色彩,临摹自然的声律,又要联系自己的心情来回斟酌。观景者看到不同的景物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感触,然后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告诉我们要将阅读与体悟自然结合在一起,在观摩自然景观中捕捉自己的感觉,生发广博的情感。

总之,作文能力的训练不能舍本逐末,追逐用辞藻、技巧织就一篇完美无瑕的作文,而应该还原写作本真,从学生的兴趣与心性出发,在非任务状态下使学生融入自然,体悟自然,有所感悟与思考,写心中所想所感,变被动“要我写”为主动“我要写”。

[1] 冯亚梅.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西安:西北大学.2011.

[2] 杨再思.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良刍议.现代语文[J].2014(12).

猜你喜欢

体悟中学语文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