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反向方位词的不对称性研究
——以“上、下”为例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不对称性参照物义项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方位词是一个封闭的类,现代汉语中方位词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时间、数量等不同的范畴。“上”、“下”是语言的基础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有所记载,“上”是一短横置于一长横或弧线下,下面的弧线表示位置的界线,弧线上的短横“一”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是位置在高处、上面。“下”,上面弧线也是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是位置在低处、下面。从造字方式上看是指事字,用形象的方法反映了事物之间位置的高低关系。在现代汉语中,“上”、“下”是人们用于表达空间位置关系最基本的方位词,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位词。本文对“上”、“下”在空间方位义和隐喻义上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分析,总结“上”“下”在使用中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一、“上”“下”空间意义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上”与“下”是汉语表示空间方位最常用的方位词,是认知空间范畴的最基本单位。“上”、“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高处的”和“位置在低处的”。在分析上下的对称性前,我们先来归纳一下“上”和“下”的空间义:

(一)“上”的空间义

1、“上”表示“高”的意思,指目的物相对于参照物处于垂直的高处即参照物的上方空间,且目的物不接触参照物的表面。比如:

(1)晴空之下,一群白鸽从我们头上飞过,回到了它们居住的棚屋。

2、“上”表示“承载的空间”的意思,即目的物垂直接触参照物的顶部表面,并被参照物承载。比如:

(2)环顾一下房间,灯柜上、梳妆台上、平柜上都放着姥姥旧时的照片。

3、“上”表示“表面附着”的意思,即观察者忽略参照物的“体”的形状,目的物接触参照物,此时在人们的认知模式中,凸显参照物为二维的面或一维的线,甚至将参照物化为一个点。比如:

(3)包装袋上没有标明生产日期。

(4)婚戒上刻着彼此的名字。

(5)新疆军区大部分部队分散在万里边防线上,驻地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二)“下”的空间意义

1、“下”表示“低”的意思,指目的物相对于参照物处于垂直的低处即参照物的下方空间,且目的物可接触也可不接触参照物的表面。比如:

(1)他回到家后看见餐桌上仅有一叠泡菜和两个馒头,便从餐桌下拿出一颗咸鸭蛋佐饭。

2、当“下”表示“低”的意思时,还有一个常用的意义,即参照物较目的物高大,目的物位于参照物低处的附近。

(2)我出门时,他已经站在电线杆下,双手插在口袋里,用相当温柔平和的眼神望着我。

(3)今天一早我就被楼下施工队的噪声吵醒了。

(三)“上”“下”空间意义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当我们分别分析了“上”和“下”空间定位的意义后,不难看出“名词+上/下”语法结构是对称的,但它们的空间语义域却往往是不对称的。前人对此也有过分析讨论,方经民在《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语义理解》中指出“X上”的各个义项的解释几率是:

主要承附面 > 顶部表面 >> 上方空间

“>”表示左边义项的解释几率高于右边义项,“>>”表示左边义项的解释几率远远高于右边义项。而“X下”的各个义项的解释几率是:下方空间 > 下方附近 >> 地面下现实世界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所有可见的实物也是以三维的形式占据一定的空间,二维的面和一维的线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三维空间中的特殊形式。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存在于地球上的万物,总是与至少一个其他物体有支撑和被支撑,附着和被附着的关系(除了悬空物),比如:杯子放在桌子上,画挂在墙上,灯泡系在电线上等等。同时,被支撑或被附着的物体总是与支撑或附着物的一个主要接触面产生关系,有时是支撑或附着物的顶部表面,比如杯子和桌面,有时是其他表面,如画与墙面等。语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汉语用“上”表示这种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现象,在反映物体之间关系上也就更为抽象。“下”的原型义项是“下方空间”。“下”没有“底部表面”的义项,相对于“上”表示“承载的空间”和“表面附着”意义,“下”没有相对应的语义域。由“下”所反映的目的物和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就远没有“上”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情况下处于某种高大物体的下面,却无法变成和“上”的附着同等的对立,这是自然空间关系的结构问题。可以说,“上”“下”空间方位意义不对称性反映了我们对现实物质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认知。

二、“上”“下”隐喻义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空间方位是人们认知的基础,从空间领域向其他抽象领域的投射叫做隐喻。“上”下”经过长期的使用,也从位置在高处和低处的本义拓展出了丰富的隐喻义。

(一)“上”“下”隐喻时间和次序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空间是人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的,而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表达必然会借助空间概念来表达。正是由于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相似性,世界上很多种语言都不约而同使用空间隐喻的方式,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时间概念。汉语中用基本的空间概念“上”“下”来表示时间,我们认为可以分成隐喻绝对时间和隐喻相对时间两类。

1.“上”“下”隐喻绝对时间

绝对时间指的时间是不随说话时的参照时点而变化的,例如:

(1)公务员考试,上半年将进行军转干部和应届大学生的考试,下半年将进行社会各界人士的考试。

“上半年”是指一年中的前六个月,“下半年”是一年中的后六个月,与说话时的时间点没有关系。表示绝对时间的 “上”“下”隐喻的是时间的次序,先是“上”,后是“下”,他们的结构和语义都是对称的,又如:

(2)最近他每天都工作到下半夜,累极了。

同理,“下半夜”也是指夜晚12小时中的后6个小时,并不以说话时的时间点为根据。

这样的短语有:上午——下午 上学期——下学期 上旬——下旬

2、“上”“下”隐喻相对时间

相对时间所指的时间是随说话时的参照时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

(1)上个星期大家都有事情就没见面,下个星期你又要走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2)会上,经理认真总结了上个季度的工作,同时提出了下季度的工作计划。

如果参照时间是6月第二星期,那么例(1)中的“上个星期”便是指6月第一个星期,“下个星期”指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例(2)中的“上个季度”便是指4-6月这个季度,“下个季度”指7-9月这个季度。

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语中用“上”“下”表示相对时间,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时间如流水一样飞逝,时间就像一条河,从过去流到现在,再流到将来,所以“上”就表示过去时间,“下”就表示将来时间,结构和语义也是对称的。

这样的短语:上星期——下星期 上季度——下季度 上一年——下一年

3.“上”“下”表示特定时间段或时间点的不对称性

(1)有“上”而无“下”

晚上一一 晚下 早上一一 早下 火头上一一 火头下

气头上一一 气头下 兴头上一一 兴头下

“上”、“下”的意象图式隐喻到时间概念上,赋予时间域一个纵向坐标。当人们看到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中午达到最高点,然后太阳逐渐下降直到低于地平线,因此以中午为分界点,将一天分成“上午”和“下午”。我们认为从认知经验来说,“早上”的“上”也与太阳的上升有关。清晨时分,太阳从地平线上升一起,万物苏醒,是一天的开始,这么重要的时刻就是“早上”。但是清晨过后,太阳依然是上升的,因此也就没有“早下”的说法。傍晚的时候太阳落下,那么为何不叫“晚下”呢?我们认为,对照明设备不发达的古人来讲日落了就是黑暗“上来”了,所以此时依然用“上”来表示这一时间段,因此有了“晚上”,而没有“晚下”。在“气头上”、“火头上”、“兴头上”中“气头”、“火头”、“兴头”分别指的是人的各种情绪生气、发火和兴奋的高潮,是最高点,这里用“上”表示的空间支撑和依附,来隐喻高潮的时间点,正是“上”由空间概念到时间概念,再到抽象的情绪、情况的表达,这正反映了“上”的意义的延伸。而相对应的“下”没有隐喻时间点过后的能力,因此也就没有对称的“气头下”、“火头下”和“兴头下”。

(2)有“下”而无“上”

时下一一时上年下一一年上 眼下一一眼上 当下----当上

《现代汉语词典》给以“下”词语的定义是:

时下:当下,眼前。

当下:就在那个时刻,立刻。

眼下:目前。

④年下:过农历年的时候多指年底和年初一段时间。

“眼下”的“下”可以理解为“下面”,那么“眼睛下面”就被借喻为“说话的时候”,这里的“下”表示“被覆盖、被笼罩”的意思,所以“时下”、“当下”都有“目前就在那个时刻”的意思。“眼下”有相对的结构“眼上”,而“眼上”只表示方位意义,而没有隐喻义。

4、“上”“下”隐喻顺序

“上”“下”隐喻顺序一般先是“上”,后是“下”开始是“上”,结束是“下”,他们的语义与结构也是对称的。例如:

(1)上半场德国队和巴西队均没有得分,下半场德国队靠施魏因施泰格的一粒进球,锁定了胜局。

如此的例子还有:上文——下文 上册——下册 上集——下集

上次——下次 上回一一下回 上届——下届

(二)“上”“下”隐喻社会地位、级别、等级和品质

1、“上”“下”隐喻社会地位、级别

社会地位较高的为“上”,社会地位较低的为“下',级别较高的为“上”,级别较低的为“下”,例如:

(1)上级部门已经下发了任务,希望各队根据指示圆满完成。

(2)中央政府应坚持国家行政管理的民主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下级机关的积极性和自主行政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保证人民群众有效地参与行政管理活动,行使国家管理权力。

社会地位、级别原本是没有空间方位性语义特征的,但用“上”“下”来描绘成具有方位性的概念。如果社会地位、级别等是分等级,“上”“下”隐喻就出现对称现象;如果特别强调某一对象的特殊地位,其地位或高或低,这时“上”

“下”隐喻就呈现不对称现象。而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上尊下卑”的等级意识中,特别强调某一特殊地位的现象较多,因此造成了“上”“下”隐喻社会地位、级别的用法中有“上”无“下”或有“下”无“上”的不对称现象。例如:

有“上”无“下”:上司 上将 上宾 祖上 皇上

有“下”无“上”:下属 在下 部下 手下 门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皇上”和“陛下”并不是对称的,“陛下”的“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的字面意思是宫殿台阶的下面,那里是大臣上朝的地方,用来表示对君主的尊称。

2、“上”“下”隐喻等级、品质

汉语中等级、品质等本不具有空间含义的概念被赋予空间意义时,通常是将等级高的、品质好的看作“上”,而将等级低的、品质坏的看作“下”。

(1)市面上的铁观音分了很多种种类和等级,我爷爷一直都买的上品铁观音。

(2)他看重的那个青铜鼎竟然被鉴定为下品。

由于等级、品质等的表象总是有高有低,有好有坏,因此“上”“下”等级、品质时也多为对称形式,例如:

上等一一下等 上品一一下品 上策一一下策 上流一一下流

“上”“下”表示社会地位、级别、等级、品质等意义时,实际上是“上”

“下”隐喻给社会地位、级别、等级、品质等目标概念以空间方位意义,使本来不具有方位性语义特征的 学习手段,不应该过于依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二)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不能过分追求美观而忽视实际需要,而颜色过于鲜艳易吸引眼球,但也容易分散注意力。根据具体情况添加图片;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教师应该在尊重他人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导图给予相应的指导,以便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对汉字的任职和应用能力

总之,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如何强调,最重要的还是不要忘记“用图画和色彩思考”。

[1] 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

[2]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72.

[3] 高丽等.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

[4] 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5.

[5] 李满月.思维导图应用于汉语词汇教学[D].硕士论文,辽宁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参照物义项
利用参照物计算
运动还是静止 参照物说了算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疼痛与知觉的不对称性论证未推翻强表征主义
当前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