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意义及策略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 110000)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而这种健康不单指生理上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群,然而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仍处于迅速变化阶段,他们是介于成熟与不成熟间的特殊群体。现实生活中日渐复杂化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责任等积聚成无形的压力,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言自明。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到底谁来实施,怎样实施,不管是在学术层面还是在实操层面都缺少实质性探讨与方略指导。这也是本文选择这一论题的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现状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辽宁锦州三所高校的300名学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心理健康知识了解情况、心理健康诊断及自我诊断、参加心理咨询的意愿、心理咨询经历、倾诉对象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实施主体等方面的内容。经整理收回有效问卷245份,并形成以下结论:

(一)心理不健康者比例高

调查结果显示,抽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为:不了解的比例为12.3%,朦胧知道一点的比例为32.5%,基本了解的比例为48.6%,非常清楚的比例仅为6.6%。72.5%的抽样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基本健康,认为自己心理非常健康的抽样大学生仅为12.2%。82.4%的抽样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程度为一般。上述调查结果与近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请况的调查研究成果无不说明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比例较高。

(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意识薄

尽管大部分抽样大学生认为自己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待改善,但积极参加专业心理咨询改善现有心理状态的意愿却较低。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2%的调专对象表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愿意向专业咨询师求助,而有过实际咨询经历的仅占10.3%。主观问卷“你参加专业心理咨询有无顾虑,如果有,顾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专业咨询途径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意愿较低的主要原因包括担心别人的评论、不到寻求专业帮助的程度、认为得不到有效改善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有待拓宽

在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但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意愿较低的背景下,大学生到底更愿意如何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呢?认为实操层面谁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好呢?调查结果显示,当认为自己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时,64.8%的抽样大学生选择愿意与同龄人倾诉,20.3%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与老师(含辅导员)倾诉,7.8%学生选择更愿意与专业人士倾诉,7.1%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与父母倾诉。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实施主体的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6%的学生认为应该为辅导员,6.4%的学生认为可以为任课老师,5.1%的学生认为可以是学生自治组织。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较为匮乏,心理健康情况有待改善,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有待提高,而高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教育途径有待拓宽。

二、辅导员干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

近年来,媒体对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休学、退学、自残甚至自杀等极端现象的报道日益增加,使得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空前重视。然而在实操层面,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第一,认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立了有几个专业人士组成的心理咨询中心就可以了,未考虑到专业咨询师资与学生的科学配比及学生的咨询意愿,也就未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校园心理咨询体系;第二,认为大学生具有基本的心理自我调解能力,只要不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都应该并能够自我调解;第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程度不够,觉得与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次要地位,只要保障不出大乱子就可以了,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到位等等。这些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有其名而鲜有其实,形式化情况较为严重。

应该指出,高校由于教育及科研等压力较大,许多学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限制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支科学配比的专业咨询。那么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形成一个相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呢?笔者以为辅导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上述背景下,可以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实际上,辅导员在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有的优势。一方面辅导员本身肩负着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日常管理的职责,因而具备更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宿舍到食堂,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是自始至终,超越空间的。这也决定了与专业咨询师及其他老师比,辅导员一般更容易发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从年龄结构上看,辅导员是高校中相对较年轻的基层学生管理队伍,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较为接近的生活及知识背景决定了,他们与学生之前可能存在更多的共同点,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认同等等,这也使辅导员成为与学生心理距离最近的教育者群体。在高校基层管理层面,许多辅导员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而这种融洽的关系往往是激发学生倾诉意愿的先觉条件。在辅导员面前,学生更容易去除心灵壁垒,吐露真正的心灵困惑。而这也是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关键: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面临的挑战

辅导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既然有这么多独有的优势,那么为什么当前其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却不甚明显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工作繁重心理倦怠

从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看,他们的工作量一般较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许多事务性工作占据辅导员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上看,一般一个辅导员即负责一届一两百人的教育管理工作,致使他们不可能较为细致地与每一位学生密切接触。由于时间及精力限制,他们往往通过学生自治组织传达及完成事务性工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与干预自然难以做到及时、全面。此外,高校辅导员个人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不单来自繁重的工作,家庭生活、自我提升等方面的挑战也常使他们自顾不暇,常被困惑、疲惫、焦虑等负面情绪困扰,以致于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工作热情及效率低下,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这些都对辅导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

(二)缺少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专业知识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要想有效开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但当前高校辅导员从整体上讲,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太多机会接受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因而很难掌握心理疏导的技巧。从辅导员自身知识背景的构成看,主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文及与所在院系相符合的专业较多,很少有专招主修心理学的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这也造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两层皮,即能接触学生的辅导员不具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专业干预知识与技能的咨询师又很少接触学生。可以说这是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通存在的现象与问题。

四、策略: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策略

那么,如何让辅导员真正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实施力量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自我调试,转换教育角色

辅导员本身要做好“一个调试,一个转换,一个示范”。“一个调试”是指辅导员要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处理好家庭生活、工作及自我提升等方面的关系,释放压力,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在充分地与学生接触的前提下,为及时的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创造条件。“一个转换”是指辅导员要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恰恰应该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转换成一个学生心灵的指导者,或者说是倾听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真诚而耐心的倾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这种角色转换的实质是“新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辅导员面前放下心灵的防备,把自己心灵的困惑、焦虑等倾诉给辅导员,主动向其寻求帮助。“一个示范”是指辅导员要想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身即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及工作、生活环境,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积极乐观、心态平和,做好示范,将心理健康的正能量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传达给学生,燃起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热情,引领他们拥有更积极的心理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此外,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特点。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学习状况等各不相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而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我们不可能采取一样的方式方法施加教育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常常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列通过效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终有效实施心理干预。

(二)提高心理学素养,指导有的放矢

如前所述,高校辅导员缺少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专业知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瓶颈。而要突破这一瓶颈,就必须提高自己心理学专业素养,学习心理干预的技巧,尽量做到发现及时、干预专业,指导有的放矢。而辅导员心理学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第一,积极主动地自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巧,通过阅读专业书集、知识与技巧专题探究、寻求专业人士指导等途径提升自己。第二,参与心理学专业培训,这就要求高校充分认识辅导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为他们提升参加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机会,构建真正专业的心理干预知识与技巧体系,提高心理干预的专业程度与技术性;第三,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让辅导员参与校内心理健康课程中来,借此提升其心理学素养;第四,鼓励知识背景较复杂的辅导员们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知识学习及资格认证,这样既达到了辅导员提升自己的意愿,又能促进校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五,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方法与教育风格,实际上,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总有一些实际问题是难以用固有的心理学方法与技巧施以有效指导的,这种情况就要求辅导员们善于因势利达,依据实际情部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三)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际上,辅导员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除了面对面的沟通外,还有更多的方式。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心理健康诊断及自我诊断、心理健康交流分享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他们改善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意愿,构建日常心理疏导的路径。再如运用报刊、板报待传统宣传媒体,运用网站、论坛等新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自我调解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解知识与方法体系。再如把握时间节点,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大学生入学开始,通过观察、交流、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及时记录归档,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前后对比式的动态把握,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确实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发现、记录、上报,指导他在最佳节点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甚至专业机构的救治。

应该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以预防为主,不要等到学生发展真正的心理危机时才给予干预。这就要求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行动力,在日常的生活及学习指导中更加主动地了解学生,不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人际关系、恋爱、就业、家庭变故等问题,可以说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导因素。如果尽早发现这些问题,在学生刚刚处于焦虑状态时即给予疏导,那么可能会避免许多深层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的成长与发展,而大学生的成升与发展又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与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关注社会发展、民族的崛起。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的高校辅导员任重而道远。

[1] 谭卓婧,邱向英.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2] 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5)

[3] 徐辉,杨眉.探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