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浅探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词诗歌情感

(普洱卫校 云南 650000)

中职语文老师在教读诗词时,应注重在理解、感悟和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品味,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诗词之美,能自然而然融入诗词的意境,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学技巧,巧妙的导入教学,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词内容,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并能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多媒体图画、视频,音乐、文字描述、朗读等进行诗词教学的浅见。

一、教学导入

(一)讲述故事导入。

一个生动的故事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诗歌转化为感人的故事,能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教学《诗歌三首》一课,文中《墓中人语》、《爸爸妈妈》、《感恩的心》三首诗均可以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先由教师讲述《白蛇传》和《牛郎织女》两个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和西方“感恩节”的来由及习俗。启发学生,这些故事共同点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当学生沉浸在动人的故事情景中,情感有了足够积垫时,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自读《墓中人语》、《感恩的心》、《爸爸妈妈》,要求学生能讲述诗歌创作的缘由,能复述诗歌有关故事内容,并由此能和同学分享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感人瞬间、生活故事。几分钟后,学生踊跃发言,故事叙述得有条有理,讲述自己的故事生动感人……让学生畅所欲言,既锻炼了胆量,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陶冶了情操,学生们在泪眼朦胧中真正明白: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必备的品格。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这世界才会变得更有人情味,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语言描述导入。

精彩的语言描述能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进行《沁园春·长沙》教学时,笔者借“自古文人多悲秋。”的话题作为导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乃宋玉悲秋之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描绘的秋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刘禹锡喜爱的秋意……,在古今文人营造的浓浓秋意中,引导学生一同走近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去感受他所描绘的别样秋味”。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笔者这样描述:“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轻拂杨柳吟唱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为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记忆”,今天“有一座桥,闻名遐迩,风景秀丽,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一首诗,清新动人,享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样的导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为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思想交流,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诗人的情感搭建了一座心灵之桥。

二、诗词课堂教学“五法”

(一)图画视频展现情境。

古诗词十分注重形象描绘,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诗词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诗歌三首》一课,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多幅不同场合、不同角度、不同社会地位的母亲的图片,营造氛围。并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画,你作何感想?接着再请同学们观看有关母亲的视频,并帮助学生回忆以往的点滴,展现生动的生活细节,抒发真情。这样一来,学生感受了解了诗歌内容,又受到了很好教育,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了感恩亲情。教学晏明的《黄山印象》,诗人短短8句诗歌,描绘出黄山峰、松、云等的雄奇瑰丽景象,但没有去过黄山、没有看过黄山松、黄山云海,要如何想象联想黄山的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将黄山的峰、松、云等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借此走进这首现代诗歌,仿佛看见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奇,目不暇及。由观景而生情,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学生对黄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黄山印象,将随同这首诗,宛如神奇的人间天堂,在学生眼前心中永不消逝。

(二)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能拨动人的情感,慰藉人的心灵,渲染情境,营造氛围,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中职语文课本中选用的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故根据诗歌内容恰当的播放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诗歌三首》时,先播放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水花,有人给你擦……”,当《DannyBoy》(墓中人语)中的歌词深情流出时,演唱者悠扬而纯净的童声,带着淡淡的伤感,远远的衬着悠扬的风笛声,让你仿佛看到微风吹过青青草地,父子依依惜别,他盼望着即将远去的人儿快快归来,但只怕那时已是天人永隔了的时候,在如此伤感的歌声中,同学们自然的想到了天天劳作日益憔悴疲惫的爸爸妈妈,不禁流下了眼泪;爸爸妈妈的爱像一条清澈的缓缓流动的小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窝,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感恩的心”这首歌,更是凄婉动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先通过播放音乐渲染,再通过讲述故事由来与内涵,同学们更是感慨不已,深受教育!岳飞的《满江红》词早已深入人心,在教学中,播放令无数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经典爱国主义歌曲《满江红》,通过聆听,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让学生在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歌唱中激发个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朴素情怀。

(三)文字描述再现情境。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仔细体会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加以联想和想象,用丰富的词句,将诗意生动的描述出来,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景”,达到对文本情感深层理解。如《山居秋暝》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们洗罢衣服结伴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开,掀动了无数珍珠般晶莹剔透的水珠,那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山林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正反映了诗人向往自由,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通过描述,学生对诗人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物皆着我之色”,喧竹,浣女,动莲,渔舟,无一不表现了诗人的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情与景融为一体,有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跃然纸上,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真正体现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特别意境。自然,学生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也就能更深入的理解。

(四)激情朗读创设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歌重在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吟诵教学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教师应该适当的搭设时空桥梁,带领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情感的交流。如教师的范读、吟诵,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学生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或让学生一开始就自己朗读吟诵引入,体味诗中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感情。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染力的朗读,会拔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豪放激昂型,犹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如《沁园春·长沙》一课,先用富于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如画的江山,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激情高涨,继而饱含激情诵读全诗,同学们似乎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的反复诵读此诗,最后再放映国家一级演员王克的朗诵视频,同学们听后更是备受鼓舞,振奋不已!清丽婉约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诵读时,注意诗歌优雅婉转的语言,细腻的情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学生茅塞顿开,真正领会到了诗中所抒发的作者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绵绵的离愁。不同风格的诗词,不同语言表达效果、声音的艺术,能让学生从读中感受诗人情怀,领会诗歌内容。在诗词优美韵调调和节律中,轻松愉悦的学习,乐学、会学、学有所得。

(五)通过说写,再创作深化理解。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诗词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很大。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珠玑妙语,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论语﹒述而》中谈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或写的创作方式体会诗人的志趣,学习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强国富民之志。教师要找准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启发思考:当学生走进诗文的画面感慨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秀美时,他也许会通过唱歌、吟诵,或者说说写写表达出来;当学生身处于抑扬顿挫的读诗氛围时,他不会满足于只当一个听众,他可以去尝试:唱出来、画出来、说出来、写出来。只有当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文中意境的时候,他们才会恰当地把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出来,他们都将画得更生动,唱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说得更准确,写得更感人!为学生创设交流平台,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个性表达,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现代诗《致橡树》教学后让学生交流:怎样认识舒婷的现代爱情观?有学生答到:这让我想到《简爱》,主人公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有学生说:“我们要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颗努力向上的树,这样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坦诚的目光,才会热爱生活,拥有生活,才会在将来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接着又让同学们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所听闻的爱情故事,学生们畅所欲言,兴趣更大了,纷纷讲述了各种爱情故事,让人深思。学生甚至谈到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阿紫付出生命代价的爱情!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中职语文诗歌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为教学搭起一座民主的“桥”,注重教师、学生、作品之间的交流,让师生在互动中走进诗歌,享受“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宇之间,卷舒风云之气”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让诗词教学充满灵性,让语文课堂诗情飞扬,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进而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1] 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姜忞 主编 语文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刘 勰 文心雕龙·神思 齐鲁书社

[4]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李镇西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黄玉峰 上课的学问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诗词诗歌情感
诗歌不除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