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审题能力

2018-02-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读题题意审题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 陕西榆林 718000)

小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其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广大教师都在思考有效教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失为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所谓审题,即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目的。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和数学学习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

一、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过程是挖掘、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地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因此,要减少错误解题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强化教学效果。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2]

二、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读题时要培养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学生能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的了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逐步提高读题能力。在读题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标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三、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习惯

线段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讲图,或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等。

四、通过观察打破思维定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这是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先观察题目里有几个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1-58+38”这类题型经常会在口算中出现,学生认为很简单,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结果等于0,但这题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一道同一级运算的计算题,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正确结果是34。

五、对比推敲,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思维得到锻炼,以此帮助学生辨别真伪,正确认识题目的本质,把握题目关键,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六、操作是有效审题的升华

解决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如分数问题、相遇问题、图形问题等,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草图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七、注重复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题意,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题意,并利用再造想象,把题目内容鲜明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小明家养了55只鸡,3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如果让学生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5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3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已真正理解了题意。

八、利用动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一是“摆”。根据算式摆学具,再根据摆的学具说算式。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先要求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同样多”、“谁和谁比”、“多”、“少”等概念,从而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二是“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理清关系、明晰思路,把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

总之,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猜你喜欢

读题题意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三招”学会审题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紧箍咒,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