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实践
——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客户端为例

2018-02-22李正一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报业客户端传统媒体

李正一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转型实践

(一)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一词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于1978年提出,其指出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三大行业正趋于重合,他用三个交叉的圆环来表达和展示其技术边界趋于重合的过程,认为三个圆环重合的地方将是发展最快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尼葛洛庞蒂认为媒介融合是“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都在逐渐汇聚到一起”。

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关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在1983年所提出的定义。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1]从本质上说,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是两种或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其着重强调了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功能和服务的融合。

(二)传统媒体转型

聚焦到传统媒体转型,国外对于传统媒体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坚持传统媒体“消亡论”,一派主张传统媒体“转型论”。前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当前发展势头迅猛的自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传统媒体必将消亡。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中指出报纸将在2044年走向消亡。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传统媒体不管是纸媒还是广电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消亡的,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于是,更多观点向媒介“融合论”方向倾斜。[2]

而在转型的路径选择中,目前比较成熟的一个是浙江日报的全媒体转型之路,“分众与互动”“数据库”“社会化”[3]正成为浙报集团全媒体发展的三个关键词。而在新生代APP方面,澎湃新闻客户端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是上海报业集团转型的产物,注重对时政新闻的研究,以时政与思想为口号,并基于此设计了如“舆论场”“中南海”等多个特色栏目。而具体到都市报转型方面,钱江晚报是目前都市晚报转型较为成功的案例,其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以及手机新闻客户端“浙江24小时”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是“浙江24小时”作为钱江晚报转型的最新产物,其通过主打本地化的定位,迅速吸引了当地受众。[4]这一点跟华西都市报着力打造的也是之后要提及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有异曲同工之处,钱江晚报客户端的发展也为紧随其后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封面新闻客户端诞生的背景及特色

(一)封面新闻客户端诞生的背景

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是全国第一份都市报,其因引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完善的报纸市场化模式,从而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回顾华西都市报,可以发现其有许多开创性的理念与举措,如“市民生活报”的报纸定位、报纸市场化的理论等。这也为其之后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终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方面,从澎湃新闻开始,到无界传媒、九派新闻,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走上了通过建设新媒体客户端的方式进行转型的道路。以此为契机,2015年10月28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强强联合,推出了“优势+”平台——“封面新闻”。“封面新闻”的核心产品是封面新闻,同时逐渐推出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至此,在促成传统报业媒体向媒体融合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东澎西封,北界南派”的盛况。

(二)封面新闻特色分析

针对封面新闻的特色,本文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基本点,即内容、渠道、平台和人才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叙述。

从内容上来说,无论是对于报纸还是经由其转型的新闻类APP,其中都有一条铁律,就是“内容为王”,即内容对于新闻类媒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具体到封面新闻内容的层面上来说,封面新闻依托传统媒体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所以其跟一般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相比拥有采访权,能够实时跟进本市、本地区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等。这也是传统纸媒转型的优势之一。

从渠道上来讲,手机新闻客户端本身就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封面新闻作为华西都市报转型的代表,也成了近几年来新生代新闻客户端的代表之一,其凭借独特的基于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定位更是成了区别于澎湃新闻、界面新闻、浙江24小时等同属传统媒体转型之后的APP的典型特征。从新闻的选择上来说,封面新闻各个栏目的风格完全不同,如其特色栏目“封面号”中的文章以生活资讯为主,包括一些如火爆的微信小程序“跳一跳”的文章以及湘菜、川菜美食推荐等文章,还有关于如何科学健身等文章,这些都是80后、90后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符合其基本定位。而“订阅”则跟今日头条等非常相似,有很多热点事件报道,如李小璐事件、江歌遇害案等,二更视频以及华西都市报等报业专栏推荐,这些也比较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从平台本身来说,就是建立自己的用户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平台,并基于算法及时为用户推荐文章,在这一点上比较典型的是今日头条。而封面新闻通过阿里巴巴也在搭建属于自己的用户专属数据库,并且在用户端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以此进一步吸引受众。并适时推出自己专属的机器人新技术,将其命名为“小封”,主要是在“封面号”上的热门文章这一栏定时发送机器人撰写的文章,这也是将新的平台技术应用于新闻客户端中的体现。并且目前来看“小封”撰写的文章的点击量呈逐步递增的趋势,对其之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人才上来说,封面新闻在这一点上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首先,由于其是传统媒体华西都市报转型的代表,其采编人员就有一大部分属于华西都市报的采编人员,而华西都市报作为传统都市报的杰出代表,其采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比门户网站的编辑人员要高很多。其次,封面新闻还在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在原来华西都市报拥有的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扩招人员,进行激励机制改革以及股权期权激励。并且从其文章所占比例来看,封面新闻自身所撰写的文章占比还是比较高的,从2018年1月3日的官网数据可以分析出,在评论数排名前20的文章中,封面新闻自己撰写的新闻达1/4,即5篇,这说明封面新闻原创质量较高,而招揽的人才也有助于封面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今时代媒体行业的一个主流发展趋势,从提出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传统媒体转型同样如此,从浙江报业集团到上海报业集团,再到以钱江晚报为代表的都市报转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封面新闻作为媒介转型的新型产物,其在特定的背景下诞生,在内容、渠道、平台和人才这四个方面也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代表着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其在融合发展以及无人机、虚拟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转型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待于未来对封面新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1] 史艳欣.媒介融合背景下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J].新闻传播,2016(08):53.

[2] 王君超.“报纸消亡论”:十年论争与思考——兼论报业转型与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J].新闻与写作,2014(03):29-33.

[3] 张德君,张宇宜.从“全媒体元年”看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实践[J].传媒,2013(03):18-21.

[4] 沈芸,蒋梦桦.“AB班”流程再造:钱江晚报全媒体采编改革探索[J].传媒评论,2016(02):46-48.

猜你喜欢

报业客户端传统媒体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