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党报新闻工作者亟待增强四种思维

2018-02-22郑家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党报新闻报道舆论

郑家艳

(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显然,在媒体融合发展、网络信息严重碎片化的当下,党报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的引导舆论的责任不是减弱,而是更重了。在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维护、增强传统党报的权威性,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针对性等方面,传统党报可谓重任在肩,党报新闻工作者更是亟待增强四种思维。

一、增强阵地思维,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的重任,是联系党委政府和普通群众的一座桥梁。

党的新闻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用“五个事关”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讲政治、守规矩,必须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偏差。

不可否认,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快捷、方便。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写手”的时代,互联网内容发布门槛大大降低。因此,一味地拼速度、贪求快,也必然导致新兴媒体因新闻产品不够权威、严谨,暴露出夸大其词、前后矛盾、无聊追风、误导受众等问题。因一味追求高点击量、高转发率,新媒体往往热衷追逐迎合受众心理的热点,也会使整个社会的新闻取向出现严重偏差。2017年,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柯俊、造出震惊世界的“天眼”的南仁东等科学大家去世,其受众关注度还不及网络上一些影星的八卦新闻就足以说明,传统党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责任重大。

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谨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以表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党报新闻工作者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好的舆论可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不好的舆论则会撕裂社会、搞乱人心、破坏发展。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二、增强学习思维,积极创新,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

近几年,伴随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智能化、便捷化程度不断提高,曾经读报、读书的人中有很大部分转换为用手机或智能设备阅读。“现在还有人读报吗?”面对读者受众分流、报纸发行困难、纸媒广告投入减少等困境,不少传统党报的采编人员对报纸失去信心,没有工作热情,思想松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学习充电提高自己。

事实上,面对网络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的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传媒业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会“码字”的记者编辑,而是需要既懂媒体又懂技术的人。因此,新时代下传统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一,增强自身的采编能力,以过硬的文字驾驭能力、严谨的采编作风,维护、增强党报的权威性。试问,如果党报上错漏百出,观点前后矛盾,追求低俗八卦,这样的报纸有何权威性可言?

第二,加强学习网络新闻技术,积极进行平台运营,加强和新媒体互动,策划、生产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高质量新闻产品。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相比新媒体一味求快,传统党报的优势还是在于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以深度报道、权威调查、新闻背后的故事等内容取胜,能够给予受众一种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信息解读,使受众跳出碎片化的信息集纳怪圈,感受到更新甚至更触动内心的观点。这就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创新新闻报道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话题,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精心把控、恰如其分,精准拿捏、恰到好处,以传统党报的内容优势赢得媒体融合发展下的传播优势,取得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新突破,从而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流舆论矩阵。

三、增强互联网思维,让新闻传播产生“1+1>2”的效果

受众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关注每天的海量信息,所以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采编吸引眼球的新闻信息至关重要。

互联网时代,党报新闻工作者在采写、编辑新闻稿件时要有互联网思维,使采写出来的新闻稿件、包装出来的新闻报道“接地气”,容易被网络媒介捕捉,并通过它引发更大范围的转发,从而使新闻传播产生“1+1>2”的效果。

首先,新闻报道标题制作要有互联网思维。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标题做得生动传神、“接地气”,提炼精准又通俗易懂,读者关注度就高,被网络媒介转发的概率就大,宣传、传播的效果就好。

其次,新闻报道的文字表述要有互联网思维。要善于讲故事,语言活泼,不要板着脸说教。适当使用一些无伤大雅的网络语言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让文字更“接地气”。

再次,新闻话题设置要有互联网思维。选取的话题要有一定的关注度,贴近当下的社会热点。例如,前段时间关注度很高的礼让行人车辆究竟该怎样过人行横道、孩子上学公立幼儿园哪里找等,话题贴近民生,被网络媒介转发的概率就大。甚至采编人员在该报道采写见报之前,就可预见随后可能出现的后续报道趋势、走向,进而提前介入准备。

最后,版面包装要有互联网思维。有些新闻报道用图片、漫画的表现方式更容易得到“读图时代”的受众青睐。有些内容可以设置二维码,通过“扫一扫”的方式增强报道的立体感。例如,《重庆日报》在报道一位生活在重庆的支教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在央视传唱经典古诗《苔》的事件,如果当时在文字报道中加入一个二维码,读者扫一扫就能同时看到传唱视频,与新媒体互动,就能使报道立体起来,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四、增强品牌思维,充分守护和利用好传统党报公信力这块金字招牌

相对都市报纸以及各种新媒体,传统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金字招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党报更要充分维护好、利用好这块历经数十年打造、经营起来的招牌。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多年积淀下来的一种信任,是读者心灵深处的一块秤砣。

互联网时代,受众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空间,与此同时,受众的阅读喜好和倾向也不断被网络媒介塑造和“驯养”。典型的如今日头条,通过大数据过滤分析受众的阅读习惯,投其所好地向受众推送他们可能关注的信息,为受众营造了一个碎片化的“信息圈”。由于网络媒介的干预,受众越来越缺乏主动选择意识,对网络媒介的信息推送成为一种习惯性接受,其中当然不乏低俗、劣质甚至错误的信息内容。久而久之,受众很多时候并不关心事件真相,也不关注自己真正的看法,只关心事情是否好玩、热闹,自己是否在朋友圈中“落单”。这也是前文列举的人们对柯俊、南仁东等科学家去世的消息的关注度远不及一些影星的八卦新闻高的原因所在。这样的信息推送,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体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容易让受众和舆论环境陷入一种认知偏见。

在2018年3月的《科学》杂志上,麻省理工学院的3位研究者分析了过去12年间的12.6万则新闻在推特上的传播情况,结果发现:假新闻跑得比真新闻更快、更深、更广。同时,这篇分析文章也指出,区别正规媒体机构和假新闻生产者的主要依据就是前者有着组织化的流程和编辑守则,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网络上立即有各种信息及时跟进、滚动推送。但对受众来说,面对众多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他们最终还是愿意回归听取传统权威媒体的声音,会在传统党报、主流媒体上寻找答案。传统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因此,党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维护好、发展好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一方面,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引导受众阅读,给受众提供客观、权威、可靠的新闻报道,并打造出权威访谈、权威养生、权威教育等多种栏目和新媒体产品;另一方面,党报新闻工作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辨析、鉴别信息真假,引导受众鉴定信源,不被虚假信息误导。在充斥着大量碎片化信息和知识的信息环境中,党报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更需要分析事实及其背后的来龙去脉,呈现真相。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不断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党报新闻报道舆论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