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传播的机制优势

2018-02-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信力突发事件机制

关 杨

(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关于突发事件,我国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明确的界定:“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突发事件应对法》还依据其危害程度,将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这四个等级。王宏伟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一书中对通常所说的“重大突发事件”一词作了进一步解释:“不仅可以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而且可以形容社会安全事件;不仅包括分级意义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而且包括分级意义上的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2]

新媒体时代,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沟通方式应是引导大于管制,那么引导的主体自然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主流媒体,其中,电视仍然是目前为止较有影响力的一种媒体。

一、大众传播的机制优势

关于“机制”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3]在社会学中又作:“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3]

那么,大众传播作为一个社会信息系统,它的机制就是传播主体(媒介组织,如电视等)、传播手段(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和传播客体(社会上的一般大众)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

虽然相比于新兴的社会化媒体,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这种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但是它在舆论引导过程中也有天然的优势。

首先,产业化的信息生产手段和规模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决定了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社会影响的“遍在效果”。[4]目前,电视在我国已全面普及。信息通过新兴的社会化媒体传播,需要经过一个逐渐蔓延和升温的过程,但通过电视传播,信息却可以瞬间抵达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且作为一种“家庭收视”媒体,人们在相同的时空范围内共同接触信息时产生的内心共鸣可以形成一种共同关注重要信息的庄严的仪式感,因而提高了电视议题在社会层面的关注度。

其次,大众传播不仅受众规模庞大,而且还跨越了社会阶层和群体,涉及范围广,对于电视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电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受圈层和视野的桎梏,可以直接抵达每一个社会成员,影响最为直接有效。

第三,传播学者韦弗等人的调查早已发现电视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即“热点化效果”(spot-lighting effect)比较突出。韦弗等人的调查发现,电视新闻报道挑选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它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4]

因此,大众传播在机制上的天然优势使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和新兴媒体较量的过程中仍能发挥主导作用。

二、电视的资源优势

电视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主流媒体,有许多新兴媒体不具备的优势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权威的、全方位的信息渠道。除了传统的和社会各部门的固有联系,以及“线人”外,网络新媒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一大消息来源。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电视媒体能迅速以主流媒体的身份进入第一现场,并调用社会权威部门的信息资源,向大众发布第一手消息。另外,它还能组织社会精英力量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相较于新兴媒体,电视新闻的内容更具影响力。

第二,专业化的信息生产组织。电视是“重装备”媒体,分工细致。一次大型直播报道不仅需要调用大量的转播设备,还需要播出团队中大量工作人员团结协作。这些先进的转播和编辑设备可以更好地呈现现场画面,而信息生产每一个环节上的人员都训练有素,具备精深的专业素质。正因如此,在现代媒体竞争中,电视报道虽疏于时效,却精于品质。电视新闻既能呈现全息的现场图景,又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度新闻,还能进行后续的追踪报道。正是这些生动直观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使电视不仅可以设置热点,还能对舆论保持持续的影响力。

第三,一贯的公信力。近年来,尽管部分电视媒体的新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电视的社会公信力,但在我国,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电视台,目前在大众心中仍然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在发生重大事件时,人们仍然愿意相信电视台发布的权威信息,也期待电视台,尤其是主流电视台的权威信息。

电视的这些资源优势赋予了它引导舆论的力量。然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脚步之快往往超乎想象,传媒格局的变化也难以预料,电视若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这一优势,需要传承,更需要改革。

三、维护一贯的公信力,保证产品品质

公信力是一切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电视尤其重要。电视是一种信息传播单向性很强的媒体,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如果没有公信力作为基础,再强大的信息覆盖能力也只能是令人生厌的噪音。在我国,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很容易让人将其和政府公信力联系起来,电视媒体的信息发布往往代表着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在汶川地震中,央视之所以能站在舆论前沿澄清事件真相,抗击谣言有赖于长期积累的公信力;在天津港大爆炸中,关于外媒记者被打事件,网络上说法不一,直到最后主流电视媒体站出来说话,事件才算尘埃落定。主流电视媒体的声音之所以最后被大众采信,同样凭借的是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而维护公信力仅靠一时一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长期坚守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并且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四、改革产品观

目前,电视拥有的舆论引导优势,如“共时空感受”“遍在效果”等均是以人们既有的生活和交流方式为基础的。然而,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打破和改变传统的生活和交流习惯。当有一天,新技术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电视便不再有“老本儿可吃”。到那时,电视是否还能保持舆论引导的优势呢?

五、结语

目前,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起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因为相较于新兴媒体,它有传播机制和资源上的优势。在传播机制方面,产业化的信息生产手段和规模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决定了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社会影响的“遍在效果”;在受众方面,不仅受众规模庞大,而且还跨越了社会阶层和群体,涉及范围广,同时“议程设置”的“热点化效果”(spotlighting effect)比较突出;在资源上,有权威的、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渠道,专业化的信息生产组织和一贯的公信力。

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既有的天然优势或将瓦解。电视若想抓住舆论阵地的主导权,一方面需要传承自身的优秀特质,另一方面需要改变产品生产观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S]. 2007.

[2] 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82.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112,221,217.

猜你喜欢

公信力突发事件机制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突发事件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