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2-22杨君俐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杨君俐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重要人群。目前学校在宿舍、图书馆都为学生连接了网络,学生能够很方便地接触和使用网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可以说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态度、道德理念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网络环境中的一些消极、负面、不健康的信息也会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思想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正视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探讨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在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和计算机就已经开始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进入高校。进入21世纪,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几乎为100%。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获取网络资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介绍

1.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逐渐累积而成的特有的文化内涵,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具有网络社会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从网络的角度来说,网络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引起了文化范式的变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网络的文化属性导致文化范式的转型。

2.网络文化的特点。网络文化具有衍生性、继承性、传播性、开放性、多变性、及时性等特点。传播性是网络文化最重要的特性,而传播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用者可以免费获取大量信息和资源。网络文化中,参与信息传播的人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网络平台中互相交流和碰撞,让网络文化具有多变性和集群化的特点。人们对于信息的分享与交流都是非常及时的,全世界对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几乎是同步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网络参与者在进行网络活动时,会有不同程度的非理性情绪,因此对于网络问题的研究要面对这种非理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政治观点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让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网络文化因素。网络文化与其他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环境是指外部条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水平形成的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主体和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都是环境,网络也是其中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与特定阶级利益一致的属性,阶级性决定了环境因素的内涵与价值,而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外在特征。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我国网络文化环境的现状

网络文化以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网络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二)高校的网络文化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达到3.03亿,平均网速为100kb/s,网络覆盖面积的增长速度令人惊讶。2007年,在校大学生有90%的网民,到目前,几乎达到100%,大学生不仅仅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微博、微信、MSN、QQ、BBS等多种途径,大学生网民聚合成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群体。促使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降低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使用能力、鉴别能力、自控能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主要从事学习活动与娱乐活动。大学生通过视频教学、电子书籍下载等手段收集学习资料,但在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互动方面的效果比较差。网络在师生的在线互动方面,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尤其是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很难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很多学生认为,网络非常容易上瘾,通过网络打游戏、看电影、聊天占用了大部分的上网时间,多数学生也并没有在网络上发表真实想法和观点的习惯。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传播和发布的过程中比较随意,很少发布有技术含量的文章或有思想的评论。

(四)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素养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方面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为信息辨识、自律能力、网络运用、网络道德四个方面。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主要表现为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性和真实性的甄别能力以及是否能够保持适度的警惕性。大学生的网络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是否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和完善。大学生在利用上网时间和自控方面还有待加强。在相关调查中,只有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有效地利用网络,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方面浪费了大量时间。

三、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网络环境是信息交流的环境,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信息观,把握网络背景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功能,树立健康积极的现代信息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正确的网络意识,能适应网络冲击下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摒弃权威意识,要做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于社会生活与学生思想的深刻影响,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运用和操作的能力。

2.及时把握网络形势的变化。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在新的网络形势下,教师和学生面对着同样的网络信息,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在弱化,教师要认识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变化趋势,积极改变自身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使网络成为自己教学创新的工具。教师要明确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并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让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开通学生论坛等网站,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交流和讨论,打造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学术气息的健康的校园环境。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积极的教学内容占领网络阵地,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重视政治理论与道德素养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与国际政治的新变化与国内政治发展的新动态进行有效结合,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紧密贴合社会生活,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要着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大局观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抵御网络不良信息和网络垃圾的能力,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大学生形成自律型人格。

(三)信息鉴别能力的教育

网络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网络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网络鉴别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大众传媒信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创造、思辨性回应等能力。很多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延长上网时间,接收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冷静分析和辨别繁杂的网络信息,面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同时加强网络沟通,建立和谐的网络关系,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与参与度。

(四)教育方式的创新

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手段。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网络特点和网络技术,选择更为有效的、更符合年轻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方式,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让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生从以往的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主动的知识获取者。知识来源途径多样化,老师和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向老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跟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利用网络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等形式,把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并利用网络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让大学生成为思想健康、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爱国教育和信念教育,坚持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五)工作格局的创新

在工作格局方面,建立能够平等交流的思想教育网站,改变以往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模式,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环境,通过网络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大教育主体的范围。为了进一步适应网络化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工作格局的创新。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在我国迅速普及,网络因其庞大的信息储备、快速便捷的检索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网络的使用频率高,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运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为国家培养思想健康、政治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1]何冰,范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09):66-67.

[2]陈云.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

[3]陈羽佳.试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8(05):20.

[4]江剑虹,刘杨.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2):34-37.

[5]严定双.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探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6]吴玉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新疆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