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屏时代对期刊编辑的影响

2018-02-22周广挥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媒介期刊受众

周广挥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如今,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阅读已经风靡全球,人们已经切切实实生活在读屏时代。

什么是读屏时代?读屏时代,顾名思义是指以电视屏幕、电脑屏幕、笔记本电脑、手机屏幕等为阅读方式的时代,它在某些媒体的话语里又被称作“拇指时代”。读屏时代改变了人们从纸质媒体上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屏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从纸到屏幕的阅读介质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体验等似乎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期刊的编辑、出版等一系列环节,并对期刊编辑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下做好“把关人”提出了新要求。

一、读屏时代的阅读现状分析

(一)阅读人群持续增加,阅读方式不断拓展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称:“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阅读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

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02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8.12分钟,人均每天接触平板电脑时长为12.61分钟。在数字化阅读中,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

(二)阅读内容更加广泛,阅读渠道多样化

在读屏时代,移动互联和阅读终端的发展使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阅读场所,并且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覆盖面,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2018年第四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52亿元人民币,并通过文化出海等多样化的运营模式进行多元创新拓展,数字阅读的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数字阅读最先以网络小说的模式开始,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机的普及,在读屏时代,人们的阅读内容更加广泛,融合了图书、杂志、报纸、资讯、微博、博客、社区、游戏、图片、文史、视频等海量的阅读内容,人们可以通过阅读APP、云阅读等多渠道接收各种内容。

(三)阅读习惯改变,更具个性化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谈及互联网对他的影响时曾说:“互联网对我施加的影响要强大得多,广泛得多。这不仅表现在我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紧盯着电脑屏幕,也不仅表现在我越来越习惯并依赖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服务,而且越来越多的行为习惯和做法也在随之改变。更重要的问题是我大脑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我开始对自己在一件事上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超过几分钟的现象担忧不已。”

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在阅读纸质书籍时所养成的阅读习惯逐渐被改变,“深阅读”越来越多地被碎片化的“浅阅读”和“粗浏览”所替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加入了很多超链接,这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的朋友,信中的人》中也曾说:“我想知道是否有人曾看电子书看哭。”不可否认,我们在纸质书上阅读的专注程度高于电子书。我们更容易在纸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情绪完全投入书本;但是当我们在数字设备上阅读时,我们的精力很容易被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分散:或许是突然收到的一条短信,或许是刚刚发的朋友圈收到了一条点赞信息,也或许是微博上又有了什么新鲜事……在读屏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的阅读内容也更具个性化。传媒人吴晓波说:“以前传播知识更像在一个大广场,一人说众人听。现在是房间,用户愿意听才进,甚至可以跟传播者辩论。”因此,在读屏时代,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人们对个性化阅读的需求越来越高。

二、在读屏时代,期刊编辑如何做好“把关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对向大众传播的一切知识和信息,期刊编辑都要认真地筛选,并且进行适当形式的加工,然后向受众传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和手机日趋普及,人们逐渐步入读屏时代。在读屏时代,媒介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的门槛也日益降低,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受众也越来越分散。在大众媒介和自媒体并存的媒介融合大环境下,一名期刊编辑要做好“把关人”,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就需要至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介即讯息。”意思是把媒介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讯息并不是任何一种媒介向人们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作为传播工具,它给人们带来的理解和思考的习惯以及社会变革是更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和手机的快速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对期刊编辑首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互联网时代的规律和特点对原有的工作及生活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期刊编辑,尤其是以青少年为受众群体的文摘类期刊编辑,面对的是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互联网思维已经影响甚至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也直接影响着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他们在阅读时,无须遵循传统的阅读模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按部就班地看完一页内容,他们可以走马观花,一瞥而过,大概浏览,到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在读屏时代,一名合格的期刊编辑首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掌握关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使用新媒体,有意识地把网络当作一个好助手,熟练利用网络为编辑服务,更好地了解和满足“互联网一代”的受众需求。

(二)把好内容关,让优质阅读成为主流

在读屏时代,人们的阅读内容更加广泛,阅读渠道丰富多样,这也使得阅读内容的门槛降低。数字阅读在阅读内容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比如低级小说、广告植入等,这使相当多的读者对数字阅读望而却步。人们在谈到数字阅读时,很容易将数字阅读和“碎片化”“低龄化”“肤浅化”等挂钩。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阅读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在数字阅读中,侵权、盗版等行为也广泛存在,影响着数字阅读的质量和秩序。这些问题让数字阅读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也对大众媒体把关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阅读的发展程度、质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信息产品琳琅满目的数字化浪潮下,如何选出符合受众需求的优质内容,把好内容关,让优质阅读成为主流,这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期刊编辑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把关人,在如今信息庞杂的世界如同净化器,他们需要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把符合受众期刊定位的信息内容筛选出来,然后充分“净化”,并加以传播。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素养,特别是在涉及政治、宗教等问题时,更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把期刊的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其次,期刊编辑要有强烈的知识导航意识。如今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的门槛都在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并且多元化。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也让人们无暇分辨。因此,如何为受众提供及时、准确且具有个性的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正是编辑作为“把关人”的一项重要职责。一名好的期刊编辑,必须是一名优秀的导航员,拥有传播、积累和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导航功能,在琳琅满目的信息世界中,将适合受众的知识精准地传播出去。《未来知识图谱》中有一句话:“搜索引擎是改变人类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革命,与造纸术、活字印刷并列。”期刊编辑就如同网络时代的智能搜索引擎,应在读屏时代为受众做好知识导航。

(三)整合和利用碎片化信息,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碎片化是读屏时代的一大显著特点,在读屏时代,不仅是阅读内容的碎片化,还包括受众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的碎片化。

碎片化为期刊编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条件,期刊编辑可以细分受众市场,更加精确地了解受众的阅读喜好,在了解受众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编辑。同时,可以在碎片化的指导下将期刊进行分类。以《读者》(校园版)的受众群体为例,青少年喜欢什么类型的读物?对哪种体裁的作品比较感兴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在碎片化数据的帮助下,可以进行精准、有效的传播。

要想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作为一名合格的期刊编辑,就要学会对其进行整理和深加工,而这需要我们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优质的传播内容从来不缺,但是只有在我们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后,才能把碎片化但高质量的内容占为己有。

三、结语

迈克尔·迪尔道说:“电子书像汽车旅馆的房间——简洁又省钱。纸质书是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让你去热爱去珍惜。”在读屏时代,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数字化阅读的便捷性,还要整合和利用碎片化信息,保持深度思考,借助期刊这个传统的纸质载体,更好地传播知识,做好读屏时代的“把关人”。

猜你喜欢

媒介期刊受众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期刊问答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