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新闻策划以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笔者

李 根

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纷繁复杂的信息源、多元化的观点对传统电视新闻创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成功“突围”,引领舆论走向,需要新闻记者在深度上挖掘,在广度上拓展,抓住受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热点焦点问题,精心策划,让新闻节目具有观赏性,凸显新闻价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同一社会事件的新闻采访报道,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媒体所持观点是不同的,作为新闻工作者,每一次采访报道应秉承客观、公正的立场,以独特、新颖的角度对事件进行采访报道,以期获得广泛关注,真正发挥新闻的重要价值功能。电视不同于广播、报纸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大相径庭。在坚持真实、准确、规范的基础上,电视新闻还具有声画合一、言简意赅等特点。如何在众多媒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要牢固树立受众意识,这应该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导向。

针对电视新闻作品中存在的主观色彩浓,用局部个例解说全局,文件或通稿“烙印”太深,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扮演“裁判员”的角色等弊病,要让新闻报道回归“客观、真实、全面”,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就是有什么就写什么。需要新闻记者站在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前沿,第一时间发现新闻,并预判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用心策划,只有认真取舍、详略得当,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感召力的新闻作品。

1 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围绕主题提炼有效素材

如何在众多事件中快速筛选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及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成为现代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说,越是身处海量信息、众声喧哗的舆论场,越需要有手术刀一般的精准切入;越是笔下千军万马、口中波涛汹涌,越要“求实求准求精”。在2016年长江中下游鄂皖特大洪水中,军民众志成城,奋力抗灾。作为一线电视记者,每天都能接触到很多在一线抗灾的人和事,想做到面面俱到,事事关心,根本不可能。这需要在纷繁的素材中,甄别挑选受众最关注的、最有代表性的抗灾群体和典型事件。在集中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支来自某军区的新兵队伍,在长江支流之一的皖河段,深夜抢救3处管涌险情,并与当地党员干部紧急转移5000多名群众,这能很好展现“军民勠力同心抗大灾”主题,于是,立即赶到事发地并进行跟拍,由于现场感强、细节生动,采制的这条新闻在众多抗洪救灾报道中,更有冲击力和表现力。在省、市、县台播出后,紧紧抓住了观众,也让大家及时了解了灾情和人民子弟兵的无私无畏精神。其实,在日常采访中,遇到的很多都是平凡人、普通事,如何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需要记者确定好主题,再围绕主题去发掘最有表现力的点。如果想面面俱到,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容易让人不知所云。

2 要结合电视新闻特点展现细节,发掘亮点

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创作也是如此。在这方面,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存在泛泛而谈,画面大而空、构图不讲究等问题,成为政策理论的传声筒,这对于主题报道、成就报道、人物报道来说是硬伤。我们在消防救援、城管执法等突发新闻和民生新闻采访中,经常借助工作人员的执法记录仪画面展现一线即时发生的生动画面和细节。这一点,央视《天网》《法治在线》栏目和一些突发类新闻中,运用较多,效果很好。在主题策划类新闻采制时,如何找亮点,抓细节,需要提前谋划,更要在采访时及时调整思路,捕捉细节。一次接到“省级好人”采访任务后,笔者通过采访,发现当事人自己拿出上百万元为贫困群众治疗白内障,尽管平铺直叙式的记录也能完成采访任务,但人物很难立得起来。在三天的蹲守拍摄中,被采访对象在医院食堂里下厨,和厨师一起为病人做合适的饭菜;帮助揭开纱布重见光明的村民,与家人视频通话,这些在医院同事们看起来很平常的“小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及时记录下这些细节,使之成为这篇人物报道的最大亮点。还是在2016年抗击洪灾中,笔者和报刊记者一起采访部队官兵时,山东籍战士焦磊那双被洪水长期浸泡受伤的脚,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也“以小见大”地展现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英雄情怀,成就了后来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图片《美丽的大脚》。电视新闻虽然时间短,但形象具体。这就要求记者要扬长避短,做到突出重点和展示细节相结合,才能有思想、有看头、有温度。

3 要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以“微小说”的形式讲好故事

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既要站在党委政府的角度“上情下达”,也要把人民群众的声音“下情上传”,发挥好“桥梁”作用。新闻在求真求实求快的同时,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可视可感。特别在主题报道中,要通过过去和现在的曲折变化,宣讲新政策、新方法、新举措,展现时代发展变迁,这需要故事化讲述。近几年,中央新闻联播和一些省级卫视新闻中,越来越注重这一点。如何展现工作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生动实践,表达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机遇,要求采编人员提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一次采访有地质灾害的山区群众整村搬迁时,笔者提前了解到有两户开始是“钉子户”,到后来成为搬迁的“带头人”,这里面有新闻点可以挖掘。于是,在采访提纲中列出,过去为何不想搬?是谁或哪件事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当事人思想疙瘩真的解开了吗?政府又作了那些工作?……带着一连串问题去接触采访当事人,发现当事人留恋故园、舍不得拆掉新盖房屋、怕生活无着落,政府协调在主干旁边集中安置、为每户协调3亩土地,合理补偿政策、工作人员包户服务,当地政府创办种植基地、让他们入股产业并优先务工,安全有保障、经济得实惠后,当事人乐于搬出山区,笔者也围绕这一脉络,以“一户一人一矛盾”为主线采编新闻,讲清冲突和矛盾化解过程,既让新闻脱离了空洞的政策说教,也较好表现了国家惠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主动作为。当然,新闻故事化叙述不是凭空编造,而是要立足事物本身和新闻事实,挖掘有曲折、有意义的元素。情节生动、有内容、有情感的新闻报道,远比照本宣科地念文件、套用统计数据更富有感染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取得更好的引导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找准规律,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工作能力,努力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细节笔者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