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瞬态激励状态下桩身速度以及桩身内力计算

2018-02-22林浩涛陈仕坤

建材与装饰 2018年50期
关键词:入射波纵坐标基桩

林浩涛 陈仕坤

(广东惠和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410)

1 前言

反射波法是一种快捷、简易的基桩低应变检测手段,在建设工程领域应用广泛,通常用来普查基桩桩身完整性,为静载、钻芯法和高应变法动测试验确定桩位提供依据,弥补静载、钻芯法和高应变法试验抽样率低带来的不足。本文结合笔者对基桩纵向振动理论的理解,着重分析基桩受到瞬态激励时桩身速度和桩身内力。

2 阻抗无变化时桩身速度以及桩身内力分析

瞬态激励状态的入射波可以利用正弦脉冲或三角形脉冲进行模拟。为了方便研究,这里按照非对称三角形波展开讨论。假定桩顶受到的入射波为三角形脉冲(见图1),脉冲幅值为V0,脉冲宽度t1,上升阶段脉冲宽度为m,下降阶段脉冲宽度为n(显然m+n=t1),波速C,桩长L,桩身力学阻抗Z,x为桩身计算截面到桩顶的距离。

图1 入射波为三角形脉冲

(1)当t≤t1时,则入射波未完全入射。画出入射波关于纵坐标V轴的对称图形,初始波V(0)沿着横坐标t轴从原点向右移动距离为Ct,则得到桩身速度 V(x,t)的图像(见图 2)(注:图 2 横坐标除以 C 就是 t,这里仍称为 V(x,t)图像,以下相同)。

图 2 当 t≤t1 时,桩身速度 V(x,t)图像

①当 x≤Ct时,由于桩身只有下行波,故桩身内力 F=ZV(x,t);②当x>Ct时,应力波未到达截面 x处,则 V(x,t)=0,F(x,t)=0。

(2)当 t1≤t<(Ct1≤Ct<L)时,入射波完全入射并且入射波初始波V(0)未到达桩底。画出入射波关于纵坐标V轴的对称图形,初始波V(0)沿着横坐标t轴从原点向右移动距离为Ct,则得到桩身速度V(x,t)的图像(见图3)。

①当 x<C(t-t)1时,应力波已经越过截面 x 处,V(x,t)=0,F(x,t)=0。②当 C(t-t1)≤x≤Ct时,F=ZV(x,t);③当 Ct<x≤L 时,应力波未到达截面x 处,则 V(x,t)=0,F(x,t)=0。

图 3 当 t1≤t<(Ct1≤Ct<L)时,桩身速度 V(x,t)图像

(3)当 C(t-t1)≤L 且 L≤Ct≤2L 时,入射波的末波 V(t1)未到达桩底或刚好到达桩底。对于桩底为自由端,桩底速度加倍,桩底内力为零,故桩身速度 V(x,t)图像见图 4,桩身内力 F(x,t)图像见图 5。

图4 桩底为自由端时,桩身速度V(x,t)图像

图5 桩底为自由端时,桩身内力 F(x,t)图像

令 ΔL=min{C(t-t1),2L-Ct},则①当 x<ΔL 时,表明应力波已经第一次越过截面 x 位置或者第二次未到达截面 x 位置,V(x,t)=0,F(x,t)=0;②当 ΔL≤x≤L 时,桩身速度 V(x,t)为入射波(下行波 Vd)与反射波(上行波 Vu)叠加(相加),即是 V(x,t)=Vd+Vu。桩身内力 F(x,t)为入射波(下行波 Vd)与反射波(上行波 Vu)叠加(相减),再与 Z 的乘积,即是 F(x,t)=Z(Vd-Vu)。

对于桩底为固定端,桩底速度为零,桩底内力加倍,故桩身速度V(x,t)图像见图 6,桩身内力 F(s,t)图像见图 7。

令 ΔL=min{C(t-t1),2L-Ct},则①当 x<ΔL 时,表明应力波已经第一次越过截面 x 位置或者第二次未到达截面 x 位置,V(x,t)=0,F(x,t)=0;②当 ΔL≤x≤L 时,桩身速度 V(x,t)为入射波(下行波 Vd)与反射波(上行波-Vu)叠加(相加),即是 V(x,t)=Vd-Vu。桩身内力 F(x,t)为入射波(下行波 Vd)与反射波(上行波-Vu)叠加(相减),再与 Z 的乘积,即是 F(x,t)=Z(Vd+Vu)。

图6 桩底为固定端时,桩身速度V(x,t)图像

图7 桩底为固定端时,桩身内力 F(x,t)图像

(4)当 C(t-t1)>L 且 L≤Ct≤2L 时,入射波的末波 V(t1)已经越过桩底,桩身只有桩底的反射波,没有入射波。当桩底为自由端时,桩身速度V(x,t)图像见图 8;当桩底为固定端时,桩身速度 V(x,t)图像见图 9。

图8 当桩底为自由端时,桩身速度V(x,t)图像

图9 桩底为固定端时,桩身速度V(x,t)图像

①当 x<2L-Ct时,应力波未到达截面 x,则 V(x,t)=0,F(x,t)=0;②当2L-Ct≤x≤2L-Ct+Ct1时,F=ZV(x,t);③当 2L-Ct+Ct1<x≤L 时,应力波已经越过截面 x,则 V(x,t)=0,F(x,t)=0。

3 工程实例

引用文献[2]的例题:有一混凝土预制桩桩长L=40m,截面面积A=0.25m2,应力波波速C=4000m/s,一端受到下图所示的锯齿形脉冲力P(t)激励(见图10),不计任何阻尼,请分别绘出另一端为自由端、固定端两种情况下,t=11ms时的桩内力分布图并计算最大应力值。

图10 锯齿形脉冲力P(t)

锯齿形脉冲力P(t)的脉冲宽度t=4.0ms传播的距离4000×4×10-3=16m。

初始力波从原点向右移动距离为4000×11×10-3=44m。

画出入射波关于纵坐标P轴的对称图形(其实由于锯齿形脉冲力P(t)为对称图形,故入射波关于纵坐标P轴的对称图形与图10一致)。另一端为自由端、固定端两种情况下,t=11ms时的桩内力分布图分别见图11~12。

图11 另一端为自由端,t=11ms时的桩内力分布图

图12 另一端为固定端,t=11ms时的桩内力分布图

猜你喜欢

入射波纵坐标基桩
·更正·
更正
勘 误
SHPB入射波相似律与整形技术的试验与数值研究
自旋-轨道相互作用下X型涡旋光束的传播特性
V形布局地形上不同频率入射波的布拉格共振特性研究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大吨位基桩静载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
考虑侧阻增强效应的基桩极限承载力解析算法
第五届播睿智杯“奇思妙想”有奖数学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