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18-02-20刘云朋邢文生

创新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刘云朋 邢文生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本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12-46-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12.01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强国之策和动力之源,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方法。高校作为“双创”的主体之一,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稳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3]。

截至2017年5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431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 38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的57%。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4-6]。

1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教育部以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均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全面的部署,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但从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7-8]。

1.1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国家开展“双创”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指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避免“两张皮”现象出现。而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双创”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片面地理解为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不大,误以为开设1~2门就业指导课程就能满足需求,完成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培训工作[9-10]。

1.2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为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添加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表面上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然而这种融合缺乏系统性与严谨性,直接导致与专业课程的脱节,“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1.3 “双创”型师资队伍紧缺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经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专业知识单一,只注重理论技能水平的提升,而忽视创新创业能力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不能有效结合,与现实的职业环境脱节,创新创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1.4 “双创”教育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晚于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基本还处于零起点状态。特别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由于开设时间短,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场所,但配套基础实施缺失或不完善,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2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方案

創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实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把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的高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且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个人长远的发展需求,更是践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2.1 建立“双创”型高职人才培育理念体系

教育理念是指引高校办学的方向,宏观上指导教学行为,高职院校要从上到下树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首先,高职院校领导层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是实现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从宏观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其次,要扭转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特别是高职院校很多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愿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对其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决定其教学行为。为此,学校要出台相应的引导措施和鼓励办法:一是要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二是要鼓励教师建立“双创”教学团队并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三是要在教学质量评比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因素。最后,学校要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一是鼓励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建立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二是定期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来校做交流和指导;三是设立校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2.2 建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实施不是高校自身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的共同支持和帮助。高职院校要建立在高职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专业与职业的紧密性,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借助企业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借助政府资源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协同企业、行业、政府共同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双创”育人培养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的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鼓励机制。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要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加大鼓励企业参与的力度,明晰校企双方具体的责、权、利关系,推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中来,实现校企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校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平台的财政支持;在机制管理方面,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负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及与企业、行业、政府的联系;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大对教师的鼓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改变高职院校自身封闭的课程设置方式,邀请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市场销售、产品设计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设计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对接和融合;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高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联合企业组建众创空间、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借助平台带领专业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当中,使学生全面熟悉和了解企业技术的快速转化、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在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课程教材的开发方面,引导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教师对企业最新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和产品设计、开发、推广模式的研究,借鉴企业优秀项目案例,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并鼓励教师开展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的同时转化成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课程考核方面,优化课程考核内容,完善考核细则,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要将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贯穿整个过程,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监督。

2.3 完善高职院校“双创”教师结构体系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现实,多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凝聚学校优势师资力量,打造“双创”教师团队,引导“双创”教师开展对经典创业成功案例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的实践技能实验实训平台,培育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能、以老带新的“双创”教师团队的良好发展局面,实现“双创”型教师的培养;二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校内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着眼点进行产学研合作,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技术需求现状、产业技术的转化和运营环节,而且能够有效收集到结合专业技术实际的项目案例,为教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结合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聘请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者、职业经理人以及创业成功校友等各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来校担任专业课程或“双创”教育课程的兼职教师,把他们了解和掌握的最新专业知识信息、行业发展信息以及创业经验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双创”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能够快速建立起一支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家、行业优秀人才组成的专兼职、跨界结合的多元化专家型师资队伍。

3 结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需要企业优势资源的支持和帮助,需要高校自身内涵质量的提升。高校、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才能为高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要借助政府、企业的优势资源,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自身内涵质量水平,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侃.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8(2):133-135.

[2] 周锡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4):78-80.

[3] 刘丹丹,朱选功,闫明.高校“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0):109-111.

[4] 霍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8):36-37.

[5] 朱思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7(5):46-48.

[6] 张文波,刘猛,谭小波,等.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元信息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8(1):256-258.

[7] 胡茂波,王运转.面向2035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8(1):174-178.

[8] 何奎,李晓梅,战玲玲.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64-66.

[9] 吴宇,黄永颖.“互联网+”时代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研究生,2018(8):74-79.

[10]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8-10-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