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校基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18魏耀峰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一师研训优课

魏耀峰

一、县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存在的问题

2018年是宁夏吴忠地区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第四年,将基本实现专任教师全员“晒课”任务。这项活动历时之长、覆盖面之广、参与人员之多都是空前的。但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认识、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讨、寻找对策,以使活动更具实效。

1.活动组织不严密

国家、省两级对活动的宣传不够、培训不足,导致县、校两级对这项活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致使参与活动的广大教师只是为活动而活动,思想准备严重不足;各级组织管理者思路不清,活动组织不严密,活动缺乏研讨,站位不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仅晒课评优的教师参与了活动,其他教师或者未注册,或者虽然注册却没有全程参与研讨;县、校只关注“优课”评选,没有把整个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对成果应用推广不够;优课评选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多次演练,学生回答问题无瑕疵,但课堂少生成。

2.活动有数量,质量不高

从国家、省两级资源平台看,县、校两级教师注册数量、晒课数量、优课数量可观,但从“优课”内容看,录制过程粗糙,录制技术单一,录制声像同步性差,效果不好;传输平台不理想,“晒课”、评优、研讨几乎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导致传输路径不畅通,平台登录困难;研讨滞后,个别地方只能用刻录光盘的形式组织评优,线上投票成了空话;传统意义上的优课多,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数字资源应用不足,信息技术手段、优质数字资源只发挥了浅表化的片断应用,没有达到深度融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下的资源应用不够,资源包尚不能从PPT课件中解脱出来;个别知识节点课量过多,部分难讲的知识节点课量偏少,知识节点不均衡。

3.评选专家团队不专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的实效主要取决于专家团队的引导。但在实际评选中,县、校还不具备组建这样专家团队的条件。表现在评选中:一是对评选标准把握不准,吃得不透,依然用传统优课评选标准评选;二是评选专家本身信息化能力和素养不够,对课例是否达到信息技术手段与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分辨不清,把握不准;三是专家团队对教师晒课的全过程缺乏指导,组织研讨不足,教师本身为活动而活动,收效不大。

二、问题成因分析

客观分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原因。

1.对活动开展的背景认识不足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领域重点工作第一次被写入中央全会的决议,足见其重要性。同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多部委都对教育信息化作出了相应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县、校基层却很少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和组织活动的很少。

2.对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分析不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師”活动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4〕13号)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这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总目标。县、校基层在实际活动组织和操作中,对活动目标没有详细分解,对活动意义认识不够。一是缺乏建设“信息化管理员、学科专家、教师”三支队伍的意识,对参与“晒课”的教师选拔缺乏统筹和指导,致使一线教师参与意识不强,指导团队组建随意,指导意识和能力欠缺,研讨氛围不浓;二是对当地资源库建设意识不足,未认识到层级建设资源库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之一,主要忙于完成“赛课”任务,未有效建设当地教学设计、优课视频、研讨生成等资源库,教研工作坊、教师工作坊、教师个人空间等研讨平台建设多数存在空白。

3.对活动的评价标准把握不准

评价标准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由中央电教馆下发的活动评价标准,涉及5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比较准确客观地体现了对“晒课”活动的要求。但县、校基层在实际操作中只把这个标准作为“优课”评价标准,主观上使“晒课”失去了标准,导致“晒课”整体质量不高;对“一师一优课”中的“课”定位不准确,“晒课”是完整的一课(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很多教师或管理者甚至评委对这个表述理解模糊;割裂了信息化手段和优质数字资源应用的两个“中心”,把信息化素养单一地定位在教师,忽视了学生,事实上,学生应该更重要;课堂检测评价形式化,出现了授课内容与检测内容不统一、有习题无检测的现象,观课教师看不出学生掌握的程度,课堂检测成为形式。

4.对活动缺乏研讨

一是研讨机制不健全,研讨氛围不浓,教师“晒课”往往是单打独斗,缺少团体支持,线下研讨不足。二是网上“晒课”后线上研讨跟不上,“晒课”教师难以在有效的指导中改进教学,“晒课”往往是一“晒”了之。三是“优课”评选后县、校两级都疏于总结,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对课堂实际教学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三、县校有效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对策

1.建立健全各级行政、业务、监督三层面的推进机制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准确定位“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对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给予人力、财力保障,用行政手段推动活动实施。通过电话、视频、现场会议等方式对各级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整合基教、教研、师培、电教等多个部门,厘清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保障组织、教研、教师培训、平台建设、技术支持,推进业务活动实施。发挥督导、人事等部门的督查指导作用,对当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督导,用评价机制推动活动的实施。

2.建设三支队伍

(1)信息化管理员队伍。信息化管理员不仅是政策的解读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技术层面的指导者,因此建设好这支队伍很重要。县级必须有专职信息化管理员,负责县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技术支持。较大规模的学校要有专职信息化管理员,小规模学校有兼职信息化管理员。

(2)学科专家队伍。学科专家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指导团队,是当地信息化手段和优质数字资源应用的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的职责有三方面:一是线下指导,由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指标性的,每年每个学科都有任务,所以学科专家要负责本学科“晒课”前期的指导和研讨任务;二是线上研讨,即学科教师“晒课”后,学科专家负责引领学科教师对课例进行网络研讨;三是组织评优,即“晒课”研讨结束后,学科专家根据“晒课”情况评选出优课,并向上一级部门推荐。

(3)教师队伍。对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而言,广大一线教师是参与者、学习者、研讨者、评价者,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育部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即“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将信息化手段、数字资源与教材、教师、学生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一线教师赛、研、训的平台,这必将促进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全面提高,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借活动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

3.开展有效的研训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目标之一是要建立信息化手段和优质课例资源库,县、校要强化在活动中开展研训的意识,广泛而有效地组织研训活动。

(1)线下研训。线下主要开展两个层面的研训:一是信息化管理员队伍、学科专家培训,培训内容为平台操作和评价标准;二是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为“晒課”操作流程及教学设计备课研讨。线下研训关注学科,关注本校教师,解决本校问题,所以针对性更强。

(2)线上研训。线上研训涉及面更广,所有实名制注册平台的教师都可参与研讨。线上培训的主要途径为:创建网上学科教研工作室,实地听课调研、收集问题,研究提炼形成网上教研主题,提高网上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问答”频道、“话题”频道、“资源”频道参与晒课教师网上备课(协备)活动,参与网上教研工作室开展的各种专题活动,参与其他教师网上提出的“问题”“话题”研讨活动;通过发表点评,对网上的课例教师进行指导。线上研训范围广,可立足本学科,也可跨学科;参与途径多,可以通过教研工作室、教师坊等渠道进行研讨;占有资源量大,研讨打破地域界限,跨校、跨省区,可实现多重资源的共享。

(3)专题研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涉及资源、技术、平台、标准等多个方面,有必要开展不同层面的专题研训。如资源方面,除传统意义上的教情、学情、教材、教法研训外,还可针对“信息化资源”(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恰当使用、深度融合等实施专题化培训;技术平台方面,要针对公共服务平台操作流程、视频录制技术等实施专题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具有导向作用,所以针对标准的专题培训更有必要。

4.建设平台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对平台的要求很高,作为县、校管理部门,一要配置好教师参与活动研讨的计算机、网络、电子白板等设备;二要配置好摄像设备,有条件的可以配置录播室;三要指导教师用好省级、国家级资源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一师研训优课
A party (Checkout time & Writing time)(部级优课)
跳吧!跳吧!(部级优课)
Going to school(部级优课)
Summer is coming.(部级优课)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我的自然笔记(二)
更正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