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吉木乃县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

2018-02-18玛依拉古丽阿布德勒达别克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温性草畜农牧民

玛依拉古丽·阿布德勒达别克

(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草原站,阿勒泰 836800)

0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将会直接威胁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还会导致森林资源枯竭、草原严重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枯竭、气候异常、生态失衡等。阿勒泰地区是新疆自治区的主要牧区之一,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草地资源。为确保该地区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维护草原生态环境,需要大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积极开展草原建设。

1 草地资源现状

吉木乃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等多种形态的地形,草场类型也随地形而发生变化,既有水平地带分布,又有垂直带状分布,其中温性荒漠草地面积最广。该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66.67万hm2,可利用面积为58.35万hm2,草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温性草甸草原型、温性草原型、温性荒漠草原型、温性草原化荒漠型、温性荒漠型、低地草甸型、山地草甸型、高寒草甸型等几种。近年,地区加大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截止到2016年,新疆吉木乃县完成青贮玉米种植0.78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老苜蓿更新0.49万亩,完成任务的135%;新增人工草场0.5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建设高产苜蓿地0.3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苜蓿围栏0.6万亩,完成计划的100%。

2 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草畜矛盾依然存在

新疆吉木乃县为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实行退耕还草、禁止放牧、合理轮牧等制度,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但草畜矛盾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广大农牧民群众依然坚持放牧养殖模式,养殖模式不合理,导致草原牲畜承载能力严重超标,草场退化严重,草原建设进程不及草原退化速度。同时,农牧民群众科学素质相对偏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传统养殖观念和生产经营模式根深蒂固,重视饲养数量、轻视养殖效益等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群众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2.2 资金投入不足

为切实加强吉木乃县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吉木乃县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7年1—8月,吉木乃县已兑现3个乡(镇)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资金1 783.76万元,其中禁牧资金514.32万元、草畜平衡资金1 269.44万元。尽管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制定了补助奖励政策,但上述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需求。因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当地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所以,今后需要进一步拓展资金投入渠道,最大程度满足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需求。

2.3 草原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广大基层地区专业执法队伍不健全,执法人员配置不完善,一名执法人员需要负责较大范围的执法工作,导致执法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当草原发生违法现象后,难以及时到达相应地区进行针对性执法。此外,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项目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相违背,项目建设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而政府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使得草原执法难度大大增加。

3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

3.1 进一步提高认识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平衡、保持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增加草地覆盖度、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县域环境内的党员干部和领导充分转变认识,将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级政府应将基层地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纳入到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1],确保领导干部将工作重点放在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在组织领导、政策优惠、资金投入方面形成良好的保障。

3.2 完善补助奖励机制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草原保护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必须明确重点任务和重点方向,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稳定有序的推进补助奖励机制落实到实处,并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在机制落实过程中,应该构建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将禁止放牧草原和草畜平衡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并确保这部分草原的基本用途不会发生改变,草地面积、草地植被数量不会受到影响,质量不会下降[2]。同时,要严格落实禁止草原放牧的禁牧措施,通过制定相应法律规范,进一步约束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放牧行为,并加强对禁止放牧草原的监督管理,杜绝偷放牧现象发生。此外,还应该进一步促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现,上级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和本级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应该进一步增加补助奖励标准,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和项目投入。

3.3 转变养殖模式

为有效解决草原动物承载量超标的问题,应该引导养殖户逐步转变传统养殖模式,革新养殖户养殖理念。当地畜牧部门、动物防疫部门要深入农牧民基层一线,开展广泛的技术指导,并在技术指导过程中,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舍饲养殖的好处,逐渐转变农牧民群众的传统养殖观念。同时,在基层地区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力度,通过树立典型、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本地区畜牧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牧场超载放牧行为,应该充分利用好农业生产的各种副产品,将农作物秸秆,如玉米、小麦等经过青贮、微贮和氨化后,进一步释放秸秆中的营养物质,提高秸秆适口性,利用秸秆资源逐渐代替牧草资源,降低放牧量,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健康。

3.4 强化执法

第一,要高度重视构建完善健全的草原执法队伍,逐步实现县级草原监理机构参公管理。第二,要进一步改善基层地区草原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提高村级草原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及草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在广大基层地区,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草原生态保护意识[3]。

猜你喜欢

温性草畜农牧民
研究认为温血动物出现于2.33亿年前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酒性绽放与人性澄明的四重关联
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措施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推进草畜联动 加快一体化发展
宁夏海原县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阿勒泰地区草原返青期地面观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