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8-02-18岳长风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典型性猪丹毒病理变化

岳长风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周口 461300)

0 引言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的分布范围广,病死率高,对养猪业的威胁很大。猪瘟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遍布在病猪的各种组织中,脾脏、淋巴结、红骨髓等组织中的含量较高。

1 病原

我国以前发生的猪瘟主要是由欧洲猪瘟病毒引起的,而且由于预防免疫工作到位,发病主要以非典型性猪瘟为主。但是在2018年8月,我国沈阳、郑州、连云港3个地方陆续发生了非洲猪瘟,造成了养殖场大批猪只死亡,如沈阳疫区内存栏的8 116头生猪全部被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使得人们对猪瘟的防控更为重视。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含有猪瘟病毒的猪肉即使储存几个月也会有传染性。猪瘟病毒不耐干燥,对2%~4%的氢氧化钠溶液比较敏感,尤其是温度较高的消毒液,效果更好。

2 诊断

猪瘟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但是诱发猪瘟的因素较多,而且也常继发或者混合感染其他疾病,这都给诊断工作带来了困难[1]。如有的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不典型,与猪丹毒、巴氏杆菌病等很相似;有的病猪疑似猪瘟,但是又没有发现对应的病理变化;混合感染的情况下,诊断就更加困难。生产中,要注意观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早期诊断工作。

2.1 根据流行特点诊断

猪瘟病毒只感染猪,不感染其他的动物和人,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性别、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发病。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它们通过分泌物、粪、尿等向外排毒,污染环境,健康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裂的伤口接触感染,怀孕的母猪也可以经过胎盘传染。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尤以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目前猪瘟的流行呈周期性、波浪式的区域性散发流行,发病也以亚急性型和非典型性猪瘟为主,而且感染猪瘟后,常继发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疾病,加重病情,使死亡率上升[2]。

2.2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

初步诊断可以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猪瘟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非典型性猪瘟。

2.2.1 最急性型

这种类型比较少见,常不表现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体温高达41~42 ℃,没有食欲,皮肤上有明显的红斑,常于发病后1~2 d死亡。病死猪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有的仅可以看到粘膜充血或者有小的出血点,淋巴结轻度肿胀。

2.2.2 急性型

急性猪瘟比较常见,病程多在2周内。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到41.5~42 ℃,直到死前不久稽留在同一高度或在临死前迅速下降到常温以下。病初表现为结膜炎、眼角有脓性眼屎,有的病猪唇、齿龈、舌边发生污灰色假膜性坏死,皮肤上出现点状或较大面积的出血。病情恶化后,粪便从初期的带肠粘液和血丝的粪球转变为稀糊状。腹股上层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积尿膨大,用手按握则有灰白色混浊液体流出,非常腥臭。急性型病死猪有败血症的特征,病猪全身各处的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呈现深红、紫红色。脾脏、肾脏、心脏等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症状。

2.2.3 慢性型

慢性猪瘟主要从急性型发展而来,病程可以持续1个月以上,症状不规律,体温时高时低,有时体温长期不增高,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便秘与腹泻交替,咳嗽,消瘦,被毛枯乱,走路摇摆,最后衰竭而死。如果不发生死亡,也难以恢复健康。病理变化以皮肤、膀胱、肾脏等出现陈旧性的出血点或出血斑为主要特征,盲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溃疡。断奶仔猪发病后,钙、磷代谢出现障碍,表现为肋骨、软骨连接处的骺线增宽。急性检查不易发现,发病时间长的,连接处的白线呈不规则的放宽,有的宽达2 mm,也有的不明显,但比健康猪分离部分骨质较脆,连接处全部呈白色。

2.2.4 非典型性

非典型性又叫做“温和型猪瘟”,主要是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都不典型,症状不明显,体温稍有升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低。这种类型常发生于预防接种不及时或者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群。

2.3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副伤寒等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诊断时要仔细区别。

2.3.1 猪瘟与猪丹毒的区别

猪丹毒可以分离出猪丹毒杆菌,皮肤红斑较猪瘟鲜明,手指按压时褪色,停止按压后又呈现红色,而猪瘟的红点、红斑按压不褪色。猪丹毒病死猪的胃及小肠呈现卡他性炎症,而猪瘟以大肠病变较为严重。猪丹毒病死猪脾脏肿大,绵软,而猪瘟肿大不明显,但边缘呈黑紫色,有突起的梗死。猪丹毒的病势急剧,体温骤然上升到42~43 ℃,发病后2~3 d倒毙,猪瘟病猪的体温多在41 ℃,极少病例到42 ℃,而且病程除最急性型外,一般发病在7 d以上。猪丹毒多在夏末秋初流行,猪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2.3.2 猪瘟与猪肺疫的区别

急性猪肺疫常突然发生,咽喉部呈炎性肿胀,呼吸困难,气喘,发病后1~2 d内死亡,从尸体中可以分离出巴氏杆菌。猪瘟病程一般较短,咽喉部没有明显的肿胀,呼吸机能没有显著的变化。急性猪肺疫的尸体多呈全身性出血,皮下组织有弥漫性出血点,而猪瘟不显著;慢性猪肺疫是散发性疾病,成年猪多发。慢性猪肺疫和猪瘟混合感染,在病理解剖上有两病相结合的变化。

2.3.3 猪瘟与副伤寒的区别

猪副伤寒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其接触传染不显著,剖检可见脾脏增生性肿大,大肠前段有明显的干酪样变化,肠壁因为细胞浸润增厚,切面呈油脂样,没有出血,肝、脾、肾也有干酪样病变,以上变化和猪瘟都不相同。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测主要是对抗原、抗体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和RT-PCR法[3]。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简单、诊断速度快,可用于规模化养殖场批量检测,在兽医临床上应用广泛。RTPCR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很高,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上应用也很广。

3 防控

3.1 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尽量采用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副产品以及设备设施。如果不确定为疫区或非疫区,要对设备设施进行彻底的消毒,对引进的种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认无病后才可以混群饲养。

加强猪场的清洁和消毒措施,对粪便、尿液等废弃物要及时清理,对食槽、水槽、用具等定期冲洗、消毒。对外来人员、出入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另外,养猪场内不能饲养宠物。

3.2 科学免疫

科学免疫是预防猪瘟的关键措施,常用的疫苗是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仔猪20日龄、60日龄时各接种1次。在疫区,要超前免疫接种,仔猪出生后立刻接种,2 h后喂初乳,种猪在配种前免疫1次。同时要注意,定期对猪群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补种,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时,要注意母源抗体对免疫接种的影响,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3 紧急防制

猪群中一旦发生猪瘟疑似病例,要立即隔离并进行确诊,确诊后要封锁猪场,严禁生猪和猪肉制品流通,尽量减少疫情的扩散。对于感染猪瘟的病猪要立即扑杀,养殖场内外以及饲养用具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疫区内受威胁的猪群要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猜你喜欢

典型性猪丹毒病理变化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地基处理典型性施工效果分析
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猪丹毒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