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病毒性疾病治疗中干扰素的应用

2018-02-18王林全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病毒性

王林全

(重庆市垫江县砚台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8324)

0 引言

畜禽养殖动物疾病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应了解目前畜禽养殖的实际情况,以预防的态度进行有效的干预。干扰素对于病毒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干扰素具很好的抗病毒效果,在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可明显抑制病毒蔓延,缩小猪的发病范围。猪使用干扰素后可快速见效,提高猪的免疫功能,在发生猪病毒性疾病时应合理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在畜禽集约化养殖期间,病毒性疾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1]。对于病毒性疾病,主要是预防,而干扰素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对脊椎动物抗病毒,干扰素是关键性药物,受到病毒的刺激性作用,此类动物会诱导出系列的抗病毒蛋白来提高免疫水平。治疗病毒性疾病期间,干扰素最为普遍,且白蛋白、PEG修饰性干扰素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1 作用机制与生物活性

干扰素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作用而得名,与其他蛋白质和基因组成不同,干扰素可分为I类、II类、III类,每种类型的干扰素均有不同的功能效果。在我国干扰素治疗猪病毒性疾病应用有多年的历史,有效解决了猪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2]。干扰素与其他药物存在不同,其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对其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但其可有效激活被感染细菌表面的特殊物质,病毒当与细菌蛋白相结合,会产生复制抑制靶向作用,最终起到防治病毒的作用。

干扰素属于一种糖蛋白细胞因子,可对生物细胞起到诱导作用,使生物细胞产生糖蛋白。操纵基因与干扰素抑制物相结合,会在基因点位上激发RNA多聚酶的活性,保持干扰素的抑制状态。干扰素对于正常细胞没有干扰作用,对细菌、病毒、诱生剂等作用后才会发挥效果。在干扰素的作用下,细胞因子发生转录,从合成mRNA开始转移到细胞浆中,将核糖体转移到干扰素前体,再将干扰素转移到细胞膜中,对肽信号进行切割处理,成熟的干扰素会直接作用于细胞。相关人工化学合成诱导剂对机体也会产生刺激作用,产生与干扰素相同的生物免疫功能,使生物细胞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干扰素对于病毒的效果更佳,在抵抗病毒时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干扰素对于病毒没有杀伤能力,但是可诱导宿主细胞,使其产生较多的蛋白质对病毒的复制起到阻碍作用,机体在受到病毒感染后便会产生干扰素,并将干扰素进行释放。干扰素会与细胞膜形成受体结合形式,出现信使信号效果,使细胞产生特殊因子,与相关抑制物相结合消除病毒的抑制作用。

干扰素对于哺乳动物的免疫力起到调节作用,对细胞增殖产生抑制同时也会产生抗病毒效果。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可激活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产生新的活性,阻滞病毒复制的过程。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在干扰素作用下功能加强,使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功能。干扰素可破坏肿瘤细胞,提高生物细胞的免疫功能。

2 应用效果

猪病毒性疾病应用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关研究表明,猪传染性胃肠炎可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对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干扰素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可采用肌肉注射方法,注射1次/d,连续治疗3 d,同时配以双黄连注射液和复方穿心莲注射液效果更佳。猪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应用干扰素治疗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发病早期应用干扰素治疗,效果更佳。可采用肌肉注射,每次1.0 mL/kg,连续注射1~3 d,猪发病后期,可联合应用抗病毒中药制剂治疗。对于猪口蹄疫,干扰素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此时需要干扰素与转移因子联合治疗,肌肉注射,连续注射4 d。在治疗猪口蹄疫中,采用干扰素与预防心肌炎的药物联合使用,如五毒康注射液、天王大败毒注射液等,可有效降低猪患病后的死亡率。

3 注意事项

猪治疗中如应用干扰素治疗,在治疗4 d内不能接种疫苗,也不能与减毒活疫苗联合使用,干扰素会抑制病毒的繁殖,使疫苗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干扰素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应科学用药,干扰素不能与葡萄糖盐水混合注射,干扰素不能与酸碱性溶液混合注射,干扰素应与杀菌作用较强的药物混合使用,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最高值。在治疗中可采用黄芩、柴胡、板蓝根等中药制剂与干扰素联用,增加干扰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干扰素未使用完的情况下,剩余的药物药效会降低,另外在干扰素解冻溶化后不能再次冷冻使用,解冻后的干扰素应在3 d内使用。

4 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干扰素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猪瘟、蓝耳病等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且与转移因子联合适用可有效提高猪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和抗病毒范围较广,相对药物残留较小,对于猪肉本身没有污染,在畜禽业应用前景比较广泛[4]。但干扰素并不是万能的药物,其在本质上为活性生物制剂,在病毒尚未广泛传播时能够获得预期效果,但是如果病毒已经开始传播,其作用往往并不明显。干扰素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于某些动物干扰素的作用相对较小,甚至无效[5]。

5 结束语

干扰素属于一种糖蛋白细胞因子,可对生物细胞起诱导作用,使生物细胞产生糖蛋白。干扰素对于病毒没有杀伤能力,但是可诱导宿主细胞,让其产生较多的蛋白质对病毒的复制起阻碍作用,机体在受到病毒感染后便会产生干扰素,并将干扰素进行释放。干扰素可破坏肿瘤细胞,提高生物细胞的免疫功能。干扰素对于猪病毒感染的卵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病、蓝耳病、口蹄疫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干扰素不是万能的,对畜禽类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范围,应根据畜禽具体疾病情况加以使用,才能发挥其临床效果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保证畜禽的生长发育。应用干扰素治疗猪病毒性疾病可与杀菌类药物混合使用,特别与中药杀菌制剂混合使用,可提高干扰素的疗效[6]。

猜你喜欢

干扰素抗病毒病毒性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