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紫砂闪耀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

2018-02-18袁野紫云

江苏陶瓷 2018年3期
关键词:黑陶良渚陶器

袁野紫云

(袁野上海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从旧石器时代起始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中蕴藏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从磁山文化的红陶到仰韶文化的彩陶,及至屈家岭文化的黑陶、良渚文化的磨光黑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再到商代的白陶和西周的硬陶、秦代的兵马俑,这是一个无釉陶器的时代。至汉代,釉陶兴起、唐代的唐三彩极尽华美。至宋代,瓷器兴盛促使陶器渐没落,铁器的普及更是促使无釉的陶器退出了日用器的舞台。在这期间,无釉陶器主导了1万多年的中国陶瓷史,鉴证了华夏文明汉以前的兴衰演变。

1 黑陶代表着中国陶器烧造工艺的巅峰

无釉陶器包括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其中,史前文明时代先民采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胶质粘土以特殊烧制工艺烧制而成的黑色陶器,与中国古代彩陶制陶工艺同为中国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0000~5000年)制陶工艺的高峰。彩陶开启了原始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之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萌芽,反映了氏族先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了某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速度、成熟程度和原始文化发展水平。而黑陶则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陶瓷烧造工艺的巅峰及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为典型代表器物,其高超精湛的制作和烧制工艺,就是在现代也是高难度的工艺。“黑陶高柄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是贵族的礼器,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代表着新石器时代陶瓷烧造工艺的最高水准。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盐酸化学与工学研究所所长周仁等对黄河流域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分析及对当地的实际考察和对比后结果显示:黑陶的原料和红陶、灰陶是一样的。黄河、长江流域的红、灰、黑陶都是因地取材,同为黄河、长江流域的胶质粘土。红、灰、黑呈色不同全靠烧造工艺控制,黑陶的烧制工艺难度最高、最为复杂。良渚黑陶为灰胎黑皮,是先采用还原气氛烧结,后期(成熟温度)再进行烟熏渗碳。方法是投入大量的柴或碳后封闭窑炉门、窑顶和烟囱。龙山文化黑陶里外俱黑,是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后期(成熟温度)进行封窑烟熏。封窑时,窑内形成大量的碳烟,烟中的游离碳浸入胎坯体中就显现了墨黑色的陶器。时间的长短和胎体的厚薄,决定了陶器呈色和浸碳的深度。或氧化、或还原的工艺转换加之温度和烟熏渗碳时间的长短掌握全靠窑工经验来把控,略有变化,即有不同,复杂而多变。一旦烧造工艺在社会和自然环境导致的人员流转中失传即产生断层,这也是黑陶在龙山文化之后后继乏人的重要原因。

2 黑色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色彩

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的文化核心区域一直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界一直有中华文化“中原中心说”和“东南中心说”的争论。其实从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来看,无论是“中原中心说”还是“东南中心说”都有失偏颇。中华大地各地区文化是多元发展、并行交错、互相影响的,季羡林先生认为,长江流域的古文化,与同期的黄河文化是并驾齐驱的。长江和黄河都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专家推测:在距今4 000年前,不仅长江中游有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而且中华大地已经基本形成了“文化认识共同体”。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黑陶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下层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以及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发现。也就是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古代先民即已崇尚烧制黑色陶器。地处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连接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的古文化,薄胎黑陶早在6 900年前就出现在屈家岭文化的下层文化中。《韩非子·显学》载:“虞夏二千余岁”,考古学家王树民发表学术论文 《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也就是说虞朝可能是我国第一个千年王朝,到底是“虞朝”还是只能说是“虞代”或者“有虞氏部落”,学界尚有争议,此非本文所要探讨的。据古籍记载,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韩非子说舜和禹都在木制饮食器、祭器外面涂漆,应当也是指其尚黑之意。也就是自有虞氏起部落首领和氏族先民都喜欢黑色。

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黑陶考古发现也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屈家岭文化向南影响了处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至崧泽文化时期出现了黑陶,炊具中出现了鼎,及至良渚文化(5300~4300年)鼎已经成为主要炊具,并且在龙山文化(4300~3800年)之前就掌握了先进的封窑烧陶技术,烧造了精美的灰胎磨皮黑陶,黑陶占据了主导地位。

1936年良渚遗址首次发掘,1959年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7年环太湖流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初步确立,同年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的发掘使良渚文化的玉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观念中的华夏礼仪重器竟在东南一隅发现,而且时代早于夏代,令世人惊叹不已。伴随着80年代以来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持续突破,“良渚王国”由宫城到王城、到外郭、到外围水利工程的轮廓已经呼之欲出:中心宫城面积30万平方米,王城面积300万平方米,外郭内面积800万平方米,水利系统规划和影响的范围则超过100平方公里。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还要早上一千年。如此格局,与同时期古埃及等古代文明相比,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环太湖流域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良渚古城是核心区的核心。但良渚文化的影响显然并不局限于此,良渚文化标志性的玉琮等器物,在广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发现,“大半个中国都受良渚文化的辐射”。在夏、商、周三代文化中,也每每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陈民镇、陈剩勇、吕琪昌等学者提出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头之说。

良渚文化曾达到空前的高度却又突然神秘消失让后人疑惑不已,良渚文化哪去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环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展谱系得到公认。虽然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确衔接起了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但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已经有不少北方的因素,环太湖流域的文化开始衰落并边缘化。精美的玉器和陶器消失,不见祭坛和大型墓葬,马桥文化虽承继了黑陶器物,但制作粗陋,不复良渚时期的精美。良渚文化遗址之上普遍发现有水灾痕迹——淤泥、泥炭和沼泽层,专家推测或是由于海侵导致的绵延多年的大洪水使良渚人远走他乡。已被确认的属于良渚文化晚期的浙西南的好川文化和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蒋庄遗址,佐证了良渚人的迁徙。良渚文化之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出现了精美的蛋壳黑陶。“龙山时代”有许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因素与良渚文化有关,尤其是礼制、神人兽面纹、玉礼器、陶礼器等精神层面的因素,融入了“龙山时代”乃至于夏、商、周三代。良渚文化其实并没有衰亡,而是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良渚文化在同时代的超前性以及对当时、后世的影响非同小可,洪水过后,众多聚落荒废,人口急剧减少,使得文化经济全面衰退,劳动生产能力减弱,复杂社会崩溃,贵族阶层消失,因而进步社会的代表器物消失,形成了具“返祖现象”的本土文化和北方外来文化融合的新移民文化。

综上所述,黑陶的工艺水平代表着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中下游的主流考古文化发展的高度。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到青铜时代以后的传统水墨绘画艺术,“尚黑”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华夏民族高尚文化的审美取向,极素极淡,却又五行俱全,如水生万物,润泽千秋万代。

3 黑紫砂是黑陶皇冠上的明珠

古代黑陶无釉却不渗漏,所以被先民当做盛放酒水和烹煮食物的器具,当代仿烧的所谓黑陶根本无法达到古代的工艺高度,只能做工艺品观赏而不能实用。古代黑陶技艺现在依然处于失传状态,难道黑陶真的就这样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吗?

笔者曾在《中国黑陶发展简史》一文中提到:“无釉的陶器仅紫砂陶一枝独秀,自明、清起一直流传至今。紫砂壶由于其无釉而不渗漏,透气性,利茶性佳的特点成为了茶器至尊。”紫砂泥由于其独特的矿料成因使其具备了砂状晶相的团粒聚合体,从而形成了双气孔结构,天生具备了不渗漏的特性。

明代时曾出现偶尔烧成的黑紫砂,清朝乾隆以后失传了,出现时间非常短暂,现仅故宫博物院数十件馆藏可见。2015年黑紫砂复烧成功,成为当代黑陶和紫砂陶烧造工艺的巅峰代表。黑紫砂的烧造工艺是还原气氛下使陶土中的铁元素还原而呈现均匀的黑色。这种工艺的难度高,其工艺技艺已完全超越了古代黑陶,古代黑陶多在900~1 000℃左右时以熏烟渗碳技术捂黑并填充间隙使其不易渗漏。黑紫砂运用更高的烧成温度,没有碳元素的介入,高达1 300℃的高温煅烧使其窑变成由内到外通体黝黑,器型端美、色如点漆、润泽如玉而其声如木。高温、高压令黑紫砂内部团粒结构完美表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XRD测试显示黑紫砂为四方晶体结构,并根据检测结果给出黑紫砂具备物理功能性的科学论断。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了袁野黑紫砂作品 “石瓢壶”,并同时有五件袁野黑紫砂作品入选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 “2018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双年展”,充分地肯定了黑紫砂作品的艺术高度。

紫砂吟

大潮山,碧云下,

供春抟壶

流淌出宋的风雅,

山外山,壶中茶,

帆过太湖尘世

雪月风花。

登高凭栏蜀山下,

万家灯火,

丁山人家,

抟壶煮得三江水,

东坡犹唱浣溪沙。

茶悠悠,水静雅,

金沙泉

泡出了千古佳话,

二泉月,茉莉花,

人生自古无非

酸甜苦辣。

山高水长

佛音画,

茶入禅心,

老僧月下,

心已无牵挂……在马桥文化的沃土之上诞生的黑紫砂,已经成为了良渚文化黑陶的承继者,是五千年文明的陶瓷古国黑陶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

黑紫砂是黑陶,黑陶不是黑紫砂。黑紫砂带着五千年文明光辉重现当代,完全填补黑陶失传的历史遗憾。从材料学的角度而言,它的明天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1]李家治,陈显求,邓泽群,谷祖俊.河姆渡遗址陶器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79(02):105-112,183-185.

[2]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64(01):1-27,132-139.

[3]刘振群.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关系[M].广东化工学院科技情报室.1978.

[4]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5]王树民.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J].河北学刊.2002(01):146-147.

[6]袁野,紫云.中国黑陶发展简史[J].江苏陶瓷.2018(01):21-24.

猜你喜欢

黑陶良渚陶器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玉”见良渚
简论龙山黑陶
齐河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