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染茶意

2018-02-16颜一

茶道 2018年9期
关键词:岩茶书画书法

颜一

初次见到周雄波,在他不到百平米的工作室里。清瘦,内敛是对他的第一印象。话并不多,从表情和简短言语中流露出淡泊与谦逊。

工作室里摆满了周雄波的作品和收藏的茶器,油画、书法、雕塑、装置等一览无余。工作台上有新鲜的笔墨和几副未干透的画作,画架直立在工作室中央,旁边是色彩鲜艳的油画,似乎只要往那一坐,就能立刻提笔恢复到创作的状态。这是他每天都在独处的地方,陪伴他的除了付诸心血的作品,还有更多揉了一地的半成品。让人意外的是,工作室里最整洁的一块“净土”,却是一方茶桌。

“先喝口茶。”不急于交谈,周雄波理了理茶器,从一个沧桑的老茶罐里抓了一把看起来就很有年头的茶叶,他拔掉塞住罐口木塞的瞬间,药香扑面而来,似开启一段封尘的往事,让人有些晃神。

“先喝几道,我们再煮茶。”周雄波一语,似乎预示着我们将要慢下来,用心享受一段一边交谈一边品茶的慢时光。

艺术与茶自古紧密相连,纵观古代,多少文人雅士都嗜茶成性。爱茶较于爱酒,似乎多了份淡然与自律。周雄波不创作的时候,常在茶桌边独自煮茶,不觉陷入对作品的反复推敲,又或以茶会友,与到访者交换生活与艺术的看法与思考。渐渐的,茶成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连近几年在艺术创作上,也偏爱起了茶,以茶为创作源点。

茶桌旁,挂着一大幅书画,我称它为书画,是因为乍一眼是书法,一下子看不懂字形,端详许久,又好似一幅抽象画。这究竟是书法还是画作?除了一眼认出的“茶”字,其他文字都颇为抽象,像是茶汤洒在宣纸上,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在周雄波的提示下,得知是“直取茶汤”四个大字。当我问及这句话的含义时,他微微一笑:“就是字面的意思。”或许,就是艺术家与茶直心相见的意思吧。

形似书法,神似抽象画,这种自创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自周雄波近几年的尝试。

其实自读高中起,他便学习颜真卿的字体,练字的习惯日复一日,对颜体的每个系列都了如指掌。直到2014年,他又开始临摹起黄庭坚的作品,进而尝试八大书法家作品。他认为这些书法家同属一个脉系,所以潜心研究,在书法造诣上可谓达到了纯熟境界。

自1998年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周雄波一直从事美术培训工作。2014年,刚满不惑之年的他又返回母校,经过深造取得了艺术硕士学位,走上了当代艺术之路。他用架上绘画、装置艺术、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当代社会的现状,也曾作为策展人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开放的平台,滋养了福建当代艺术土壤,为同侪们带来国际艺术语境的前沿讯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周雄波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直到2017年,周雄波到日本东京参展,被充斥着各种书法字体的店铺门面、宣传画报所震撼,对书法再熟悉不过的他立刻接受到了这一符号性的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在他眼里,日本书法在字形和写法上不一定拿得上台面,但经过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却可以脱颖而出。在中国,写传统书法的人很多,高手也数不胜数,大都显得“老派”。他想,如果书法可以跟设计结合,将其“设计”成抽象画,不是更具有当代性的表达吗?想象让他兴奋。

回国之后,周雄波开始尝试把黄庭坚字体进行行书和草书的结合,甚至融入了楷书的形态,抽取相關的共同点进行叠加,再运用本身油画出身所学习过的画面结构塑造,弱化字体的起笔收笔,抽象化文字结构,使其呈现出字体图形化的视觉效果。于是,就有了“直取茶汤”的诞生。

周雄波认为,书法是东方独有的,绘画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很多画作的表达还是西式的,比如素描、油画、水彩,艺术家也不乏从事西方艺术创作的。虽然周雄波学的也是西方艺术,但他始终有颗想做东方艺术的心,中国的汉字自然成了一种载体。有了抽象书画的概念,就能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东方的禅意。再经不断重复叠加,能呈现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爆发出更多的美学力量。

再回到“直取茶汤”的创作手法,笔画上有如斑竹的不规则纹路,就是一种深浅叠加的效果,既有东方的质朴,又有西方的飘逸。同时,这个朦胧意境的灰色渐变色调还是源自周雄波小时候的“无心插柳”。他常常练习书法到墨水用尽却来不及买,于是稀释了墨水继续练。老师看到后,告诉他淡墨会暴露更多的字形缺点,让字显得没有精神。可周雄波转念一想,如果我把淡墨都写好了,浓墨一定更好看,哪怕写的不好,也能对症下药及时纠正。从此,他养成了用淡墨写书法的习惯,这一习惯也延续至今,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不少作品都亲睐灰调。

观赏这些安静的画作,就如同点燃一柱香,沏上一壶好茶,眼中香柱静静升腾,鼻中烟香茶香相和,口中茶甘清彻润滑。心境便也如香如茶了,一个画家如果有某种明确的感受要表达时,也必然会有一批好的作品问世。茶是爱茶人之间思想互动的媒介,周雄波的绘画将这些茶友的外在形象融入个人的思想和情怀,并指向了虚与静的深处。

话题至此,周雄波将盖碗里的老茶倒入茶壶中,开始小火烹茶。他的神情在松弛中似有所思,透出了文化人和艺术家的事茶状态,有茶韵而绝无酒气,与他自身的精神状态很吻合。

在艺术家里,周雄波一定算是较早接触岩茶的一类人。2001年前,岩茶还未名声大噪,那时候流行喝铁观音。而周雄波在大学同学陈德平的带领下,成为了岩茶的铁粉。陈德平家住武夷山天心岩茶村,每逢做茶时节,总不忘喊上周雄波去看看。老同学毕业后就回村“弃艺从茶”,从此只要有好茶都少不了分周雄波一份。

2006年起,周雄波逐渐有了囤茶的习惯,他爱岩茶的色香味俱全及口感丰富性,尤其独爱水仙品种,藏了一些50年树龄以上的老枞,更有罕见的百年老枞。老枞水仙似乎就像他的性子一样,水柔,香幽,不张扬。

多年来,周雄波一致热衷研究如何把茶泡得好喝,或是如何煮茶煎茶从阅读茶书到亲自屡次实验,只是为了喝上一口刚刚

好的茶。正如喝茶和创作,对于周雄波来说都是乐在其中的事,正如他所说,两者想通,生活是艺术,艺术也是生活。

因为爱茶,周雄波也结识了不少茶人朋友。关于茶的创作,也从单纯的书画拓展到茶叶包装上。闲暇之余,他也为做茶的朋友题写茶品名称,自然也是运用抽象书画的风格,茶品名字或淡雅,或有趣,比如有“晚甘”、“添竹”、“好先生”、“一排岩”等。这些书法印在茶盒上,的确多了几分人文和烟火气息,显得茶更加有温度了。

在工作室靠窗的长架上,挤挤挨挨摆着一整排古朴的茶罐子,这些都来自于德化,出产自晋江的瓷造窑,被周雄波偶然收得。因为觉得罐形好看,又多收来一些。茶罐买来时里面不少已经存有闽南乌龙野茶,或是永春佛手(德化距离永春很近),据当地农民说,这些茶罐都有三四十年历史,而自铁观音风靡之后,二十年前这种罐子就绝版了。周雄波给我展示了一个底部写有光绪字样的茶罐,让人猜测它的来历与故事。

此时,茶已煮开。汤色油亮,茶入口中,的确是一股浓浓的药味,但口感滑溜,丝毫没有怪味和苦涩感。据说,闽南很多农家里都保留有以茶入药的习俗,将茶叶简单煎炒,晾干装入罐中即可。以木塞、纸张或者旧账本塞入封口,挂在悬梁上待其慢慢发酵,存个五年十年,即为对付发烧、腹泻、中暑的必备良药。“平时喝岩茶,生病喝老茶。夏天来一壶,解暑又健康。”茶,也是周雄波保持创作好状态的一剂良方。

在工作窒的另一面墙上,还挂一幅依旧抽象的书画,几经端详读出了“粗茶淡饭饱即休”几个字。不管是生活还是艺术,质朴一直是周雄波本色。他的水墨茶作,挥洒中流露着细腻,飘渺中带着沉静,正如他不轻易表露的情绪,云淡风轻却不失力量地守候着内心的笃定。

猜你喜欢

岩茶书画书法
武夷岩茶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析的岩茶挂耳茶包拼配研究
“天价岩茶”折射茶业乱象
小品种,不寂寞
小小书画廓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