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8-02-15杨倩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应用效果

杨倩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缺陷、疾病发生情况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疾病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其有效减少了新生儿护理缺陷及疾病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新生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70-02

引言

由于新生儿的各脏器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适应外界的能力及对病毒的免疫、抵抗力均较差,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若对新生儿护理不当,将导致皮肤感染、红疹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本文旨在探讨临床中有效的新生儿护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收的12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52±1.21)周,男女比例36∶24,出生体重2.50-3.10kg,平均出生体重(2.82±0.12)kg;对照组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8.45±1.23)周,男女比例35∶25,出生体重2.63-3.21kg,平均出生体重(2.95±0.24)k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模式,告知新生儿家长婴儿护理的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对新生儿喂养方法进行指导,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等。

观察组:给予新生儿优质护理管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为:

(1)产妇角色转换护理:新生儿出生后,产妇通常存在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产妇沟通,针对产妇的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此外,将新生儿的养护技巧告知产妇,指导产妇多抱新生儿,增加母子/女之间的亲近感,提高新生儿的安全感。

(2)体位管理:护理人员定时调整新生儿的体位,且对其腹部予以按摩,并详细记录新生儿胎便性质、频率及颜色;选取质感柔软的被单,及时对新生儿睡姿予以调整,保证新生儿双手可触及脸部,使其感受安全。

(3)新生儿腹部和脐部护理:对新生儿按摩腹部,增加肠胃蠕动,促进新生儿排便,观察排便频率、大便颜色和性状。观察新生儿的肚脐,预防肚脐渗血,并检查肚脐是否出现异味,如有渗血和异味,及时更换绷带,避免出现发炎症状。

(4)疾病管理:护理人员遵医嘱针对黄疸产妇予以蓝光照射,以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出现;且对湿疹新生儿衣物予以及时更换,遵医嘱实施针对性护理;针对新生儿口腔炎症,需对其予以口腔护理,并对其食具予以彻底消毒;密切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且采取有效的处理举措。

(5)卫生方面:保持新生儿脐部干净,避免发生感染。并用棉签清理鼻腔,防止出现异物堵塞鼻腔,发生呼吸暂停的状况。保温箱需每日消毒,避免滋生致病菌,每日2次地面消毒。新生兒排便后,需更换质地柔软的尿布,并将垃圾放入到指定位置。

(6)出院随访:新生儿出院后,可定期给予随访,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和全程性。并做好新生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怎样护理新生儿,指导喂养技巧等。科室可建议咨询热线电话,耐心指导、解答问题。[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缺陷(臀红、液体渗漏、留置针脱出情况)、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感染、红疹)发生情况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予以评估,分为不满意、较满意及非常满意3级,护理满意度=(较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4 结果

(1)两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对比,实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疾病发生情况对比,实验组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结论

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因此临床应加大对新生儿的护理力度。在新生儿的护理中,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护理作用,但因为常规护理模式的护理内容较片面,不具备针对性,且对新生儿家属的养护指导不够细致,总体护理效果不够理想。优质护理管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的护理模式,旨在给予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模式可以弥补常规护理模式的不足,该模式下,护理内容较为全面,针对新生儿的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护理措施,针对性较强,并加强对新生儿家属的养护指导,家属对新生儿的养护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护理效果。本研究给予新生儿采用的优质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对产妇的角色转换进行护理,做好产妇的心理工作,并将新生儿养护知识授予产妇;对新生儿的体位进行护理,增加新生儿的舒适度和安全感;护理脐部、腹部和监测胆红素,减少新生儿发生疾病的几率;给予喂养护理,确保新生儿营养摄入量充足;给予沐浴指导,提高家属对新生儿的养护能力,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的身体健康。[3]

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管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不仅能够降低护理缺陷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而且能有效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管春梅.探讨新生儿护理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3):143-144.

[2] 冯楠.新生儿护理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3):99-100.

[3] 王敏霞.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327.

猜你喜欢

新生儿护理应用效果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