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2-15张晓英王少春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

张晓英 王少春

【摘 要】目的:观察机械通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对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在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中,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机械通气是一种高效的抢救手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效果确切,可在急诊救治中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53-02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年提高,该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目前发病人群年龄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存在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动脉供血量剧减,使心脏输出不能满足全身需求,从而导致缺血性心肌坏死。在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会导致严重后遗症发生,预后不良。因此,及早给予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以往在救治中多采用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机械通气的应用越来越广,我院为观察其疗效,作出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根据临床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对其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3.8±2.1)岁;对照组患者38例,其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64.0±2.3)岁。需排除存在COPD者、肺炎患者、面部创伤及其他脏器严重病变者。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使用吗啡解除心肌梗死疼痛,恢复患者心率;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增加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另外需安抚患者情绪,尽量减少患者心脏耗氧量和心脏负荷,并迅速降压保护患者心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罩或鼻罩,呼吸机为S/T模式,保持60%~75%的氧浓度,4cmH2O的呼气压力和10cmH2O的吸气压力,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作出调整。期间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根据动脉气血值和呼吸检测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在SaO2>90%时,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25次以下,氧浓度<40%时暂时停机,给予鼻导管吸氧。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水平判定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未出现好转,甚至发生恶化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为(22.4±4.3)次/分,心率为(89.7±8.6)次/分,舒张压为(80.6±5.1)mmHg,收缩压为(129.2±10.1)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为(81.2±7.5)%;对照组呼吸频率为(26.8±5.7)次/分,心率为(101.3±12.5)次/分,舒张压为(87.2±7.5)mmHg,收缩压为(131.2±10.1)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为(75.4±6.3)%。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38例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36/38);对照组38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33/38)。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討论

在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和持续性的缺血缺氧时,会导致心肌坏死,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患者临床存在严重的胸骨后疼痛,单纯的休息和硝酸酯类药物不能使其有所缓解,并且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从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其中,急性左心衰竭是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引发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并且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以往通过吸氧、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药物起效较慢,难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救治成功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机械通气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应用,可有效降低回心血量,提高心排出量,还可以有效防止肺泡萎缩的发生,从而更好的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的发生[1-2]。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后,在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中,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机械通气是一种高效的抢救手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效果确切,可在急诊救治中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连献杰.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2):53-54.

[2] 刘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4):147.

猜你喜欢

急性左心衰竭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有创呼吸机中无创正压通气CPAP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研究
硝普钠抢救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
院前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