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噪声性耳聋与防护方法探讨

2018-02-15周雪燕唐向荣吴宏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周雪燕 唐向荣 吴宏

【摘 要】目的:探讨噪声性耳聋致病机制与防护办法。方法:选取我院90例噪声性耳聋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滴耳类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系统且全面的听力损失干预,对照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采用药物治疗的有效率61.7%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6.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措施防止噪声性耳聋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降低患者听力损害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噪声性耳聋;致病原因;防护办法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10-02

引言

噪声在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广泛存在,噪声性耳聋是人们长期处于噪声强烈影响下,发生的进行性感音性耳聋。噪声性耳聋可分为急性声损伤和慢性声损伤,急性声损伤常因骤然发生的强烈爆震或其他发生的巨响引起的,也可称为爆震性耳聋,患者会出现听力骤降,头痛、眩晕以及耳鸣等正装,强烈的噪声还可造成鼓膜破裂和听骨链中断严重后果。慢性声损伤是由于人长期处于噪声大于90分贝的环境中导致的听力减退,同急性声损伤症状相同的是耳鸣、头晕,除此之外自觉症为逐渐加重,检查可见鼓膜外观正常而听力图现实比例对称性听力减退,并且在耳部症状之外,还具有失眠、多梦、心律不齐、高血压、食欲不振等影响神经、心血管、消化以及内分泌等众多系统问题,且容易产生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患者听力将不可逆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工作质量。笔者在预防性防护噪声性耳聋影响进行相关研究,现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2018年8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在33~57之间,平均年龄(45.21±2.79)岁,男女比例为22:23,对照组年龄在35~58之间在46.56±1.44)岁,男女比例为24:2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致病机制 (1)机械性损伤

当噪音强度低于80分贝时对听力没有永久性伤害,而超过120分贝则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脉冲声波传入内耳,过度的噪音刺激及强大流体对蜗管造成涡流冲击,造成耳蜗螺旋器损伤,前庭膜破裂,内外淋巴液混合中毒,细胞膜破损,对内耳造成损伤,在脱离噪声环境后仍不能恢复。早起听力损害在3000到4000赫非语言期,直到后期呈现低平曲线或岛状听力,并出现持续耳鸣等问题。

(2)血管及代谢异常

高强度噪音对耳蜗螺旋器造成毛细细胞机械损伤后,内耳血管痉挛对微循环造成破坏。对细胞中自由基脂质过氧化、DNA损伤和线粒体损伤,耳蜗抗氧化酶迅速上升,但不能抵消自由基的增加,组织代谢紊乱。同时噪声性耳蜗容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炎性细菌通过循环血液进入耳蜗组织,应对机体的慢性及急性反应。毛细胞在噪音影响下凋亡和坏死,听觉敏感度和分辨度逐渐下降。高强度噪音造成耳蜗噪音性耳聋从机械损伤逐渐向继发性代谢性和血管性损伤发展,部分出现不可逆治疗,引发耳鸣、头晕、食欲不振等众多现象,对机体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1.3 方法 (1)远离噪音环境:患者发生噪声性耳聋的跟原因在于噪音,要求患者原理噪音为缓解机体,减少对患者听觉系统的长期刺激与干扰。工作环境噪音患者,可以更换岗位,远离噪声岗位进行工作,日常生活中患者减少去城市车流量大、闹市区、游戏厅、歌厅等环境嘈杂的噪音环境。

(2)养成良好习惯:告知患者减少长时间接听电话、耳机等,注重而到卫生,免受病菌侵袭,激发耳部疾病。在噪声环境工作患者要养成定期检查听力习惯,及时进行预防,同时,根据国家安全标准要求,及时佩戴防护措施,例如佩戴软塑料、纤维棉、泡沫塑料等耳塞或听力保护器,保护机体听力系统正常运行。家庭环境尽量安静,并加强个人营养补充及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3)加强用耳教育:积极建立爱心档案,为患者定期检查做好记录及指导。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噪声性耳聋防范知识进行宣传,重视对患者个人预防措施的运用,还可将耳部保健穴位按摩等知识进行积极传授,促进内耳血液循环,保护患者听力。

1.3 观察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康复比较效果以治疗显著、治疗有效、治疗無效三个大项,对指标进行观察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共有45例患者,治疗显效为28例,听力水平提高30dB以上,占总数比例为62.2%,治疗有效15例,听力水平提高15-30dB以上,比例在33.3%,治疗无效为2例,听力提高不足5dB,比例仅为4.5%,总有效率达到95.5%。对照组共有45例患者,治疗显效为10例,听力水平提高在30dB以上,占总数比例为22.2%,治疗有效为19例,听力水平在15dB以上,4比例为42.2%,治疗无效为16例,比例为35.6%,总有效率为64.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3 讨论

噪声性耳聋患病率在我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噪声性耳聋容易产生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患者听力将严重受损不可逆转。传统工厂职业病的基础上,由于居住环境的恶化,生活环境中城市路面车辆及闹市增多,歌厅、游戏厅、耳机、电话等环境噪音和个人用耳不科学造成噪声性耳聋患者增多。通过对患者进行防护干预,降低环境对听力的影响,积极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杜绝长时间错误性用耳,处于噪音环境工作人员按国家安全标准进行防护措施佩戴,并加强用耳教育,注重宣传及指导,提升患者听力。噪声性耳聋致病机理原因众多,且目前尚无药物能够对其根治,内耳毛细胞受到噪音影响死亡后依靠药物恢复存在难度,且噪音性鼓膜穿孔患者禁止使用滴耳药物治疗,合理运用防范办法降低噪声性耳聋患病概率,减少常规药物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噪声性耳聋防护办法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规药物治疗与防护办法实施后治疗相对比,防护办法是能够缓解患者听力减退的重要方式,在对比结果中可明显看出,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噪声对机体的影响,减少患者日后听力减退及并发症的出现,缓解患者和家属心理压力,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 朱宏亮, 刘全征, 等. 复聪汤对工业噪声致聋豚鼠耳蜗毛细胞修复再生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 宋军芬,谯凤英. 噪音性听力损伤分析及防范措施探究[J]. 继续医学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