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研究

2018-02-15戴娜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检测结果

戴娜

【摘 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对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29例乙肝病毒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得到6种感染模式,且HBV-DNA阳性率为76.8%,Pre-S1阳性率为70.7%。结论:HBV-DNA和Pre-S1比乙肝病毒血清免疫标志物更加敏感,在临床上最好结合使用HBV-DNA和Pre-S1两种指标。

【关键词】 急性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

【中图分类号】R37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10-01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特别是急性肝炎,具有病情凶险、发病迅速等特点。当前临床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检测时,通常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1]。本研究以229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检测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研究结果做下述总汇。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当中来的急性肝炎患者共计有229例,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入院就诊。其中男性176例、女性53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44.57±1.86)岁;慢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患者分别是136例、93例。229例患者当中,均未发现有存在血液性病症和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患者空腹抽取6mL静脉血,立即分离血清并进行存储,在既定时间段内,展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DNA)、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五项,分别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DNA、Pre-S1[2]。

选用的试剂与仪器设备有:罗氏核酸扩增荧光仪及有关试剂、试剂盒;洗板机;安图酶标仪;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相关试剂盒;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有关试剂,且本研究所有选用的本次实验研究所用试剂,均有卫生部门许可证书,同时实验操作各步骤都严格按照说明书落实。

1.3 数据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数据皆以例(n)、率(%)的模式阐述,并采用卡方(x2)检验方法,计量数据皆以(x±s)的模式阐述,并采用t检验方法,录入到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当中进行数据分析,无论哪一指标为P<0.05均能突出实验价值。

2 结果

统计所有229例乙型肝炎患者其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所得,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检测得到6种感染模式,第一种为HBsAg,HBeAg,HBcAb,67例;第二种HBsAg,HBeAg,17例;第三种HBsAg,HBeAb,HBcAb,97例;第四种HBsAg,HBcAb,36例;第五种HBeAb,HBcAb,3例;第六种HBsAg,9例。HBV-DNA与Pre-S1的阳性率分别是76.8%和70.7%。

3 讨论

据有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近些年来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病率较高,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占我国人口的10%左右,且HBV感染和传播途径较为多样,如血液传播、针刺传播、体液传播、性接触传播等等[3]。由HBV感染所转为的慢性感染期,发病之后会逐渐发展成肝硬化,再由此转为肝癌,无论是给患者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造成极严重的危害。因此,采取有效检测方法,对指导临床开展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现如今已经有较多的临床实验数据结果得到:绝大多数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患者机体当中的HBV-DNA还是处在持续复制的这样一个状态下,对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分析来看,可能是和HBV前C区基因变异有所关联。在上文的实验研究当中,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表明做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得到6种感染模式,HBsAg、HBeAg、HBcAb阳性患者及HBsAg阳性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由此提示,对该种传染模式的患者群体而言,在其血液循环中,有大量完整病毒颗粒,机体当中的病毒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而且病毒是会长时间处在复制活跃期状态下的。且经研究发现,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群体当中,亦或是早期感染的血清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乙型肝炎病毒前A1抗原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之间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HBsAg、HBeAb、HBcAb阳性患者,以及HBeAb、HBcAb阳性患者的肝炎病毒基因组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均较低,提示若是在HBeAg消失、HBeAb出现的情况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其阳性率表现会有愈渐降低的态势,这样一来便能对病毒的复制活动加以阻滞,同时降低传染性。通常临床在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监测时,是将HBeAg(+)来作为病毒传染性强的急性标志,但是有很多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当人体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之后,其外周血当中的HBV-DNA能够对人力病毒活动和相关复制状况直接反应出来,可见,HBV血清标志物能够反映出病毒大致的转变过程[4]。另外,采用PCR对HBV-DNA进行检测,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掉由于酶聯免疫吸附所导致的假阳性。就此可以说,若是可两种方法同时采用来测定各项指标,可使检测结果更准确,形成互补作用,从而保证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相较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敏感性要更高,应用于临床上属于较为完善的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 肖玉敏,何仁伟.2010年宿迁市市区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血ALT及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341-2342.

[2] 花艳艳,李梦华,丁楠等.雅培Architect i20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2):75-76.

[3] 向尹,郭勇.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129-129,130.

[4] 袁权,尤红,夏宁邵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定量水平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12):948-952.

猜你喜欢

检测结果
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分析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查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