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8-02-15侯岩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脑出血

侯岩

【摘 要】目的:探析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其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作为观察目标,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分别接受术后常规护理、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2组取得的康复效果予以比较。结果:2组术后第1d、第7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参照组术后第30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低于试验组,且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其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取得显著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133-02

前言

高血压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其中,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严重,该疾病多见于冬春季节,以男性患者居多,且其年龄通常在50~70岁以内。高血压病往往会造成脑底的小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使得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出现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缺血、局灶性出血以及坏死,从而导致血管壁的强度受到削弱,产生局限性扩张,同时还会引致微小动脉瘤的出现。当血压在体力劳动、过度脑力、情绪激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出现升高,从而造成已病变的脑血管发生破裂和出血,产生高血压性脑出血[1]。本次研究主要是为探讨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其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入选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于2017年2月~2018年1月至我院诊疗,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35例)和参照组(35例)。其中,试验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1:14;年龄在51.5~69.5岁以内,年龄平均(58.14±3.21)岁;手术方法:脑室外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各为12、23例。参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2:13;年龄在51.5~70岁以内,年龄平均(58.21±3.18)岁;手术方法:脑室外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各为11、24例。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上无显著差别存在(P>0.05)。

1.2 护理方法 35例参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护理,35例试验组接受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见下:

(1)不良反应监测:在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中,对其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等进行密切注意。

(2)大小便练习:针对便秘患者,按照其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腹部按摩等措施,保障其肠道的蠕动,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节,为促进患者排便状况的改善,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辅助药物,以免出现用力排便情况。针对尿失禁患者,指导其进行按时排尿训练。针对尿潴留患者,指导其学会自行排尿。

(3)吞咽功能练习和语言功能建立:①在进行吞咽功能练习前,对患者实施洼田饮水实验测试。无明显吞咽障碍者接受吞咽功能练习,使患者采取侧卧位,将床头抬高300,利用注射器对少量米糊类的食物进行抽取,注入位置为口腔健侧,如患者可以主动吞咽,又无呛咳现象,则后续的吞咽功能练习以该种喂食方式进行,同时,逐步过度到喂水;若患者有明显吞咽困难,且具有意识障碍,则依据要求,对鼻饲管进行留置,并根据营养科协作制定鼻饲餐谱。②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的指导,协助其练习单词、词语的发音,并试着讲一些简短的句子,训练过程注意循序渐进。

(4)肢体功能训练:在患者术后一星期内实施,首先,对肢体进行良肢位的摆放,然后指导患者进行偏瘫侧肢体的踝泵运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对其实施局部推拿,以此加快血液循环,以适度力量进行操作,防止出现血压升高,加重病情。按照患者具体状况,若其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则给予患者接受适度肢体被动活动。在相对稳定期间,不但要持续之前的运动训练,对于清醒的患者,还要指导其针对患肢实施适度主动活动。在最后稳定期间,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实施电针、脑反射等康复治疗以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术后第1d、第7d、第30d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予以比较,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2]进行测评,包括11项内容,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得分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比较,当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术后第1d、第7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术后第30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低于试验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失语、肢体偏瘫、意识功能障碍、头痛头晕等为主要临床表現,并且,患者往往还会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肢体功能障碍等。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但要予以其尽早和有效的手术治疗,还要注重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3]。

王天舒等人[4]在研究中指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其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次2组术后第1d、第7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参照组术后第30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低于试验组,且P<0.05,也说明了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有效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佳的康复训练运动时期为术后3个月以内,在此期间,若能指导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就可以帮助受损大脑对正常生理功能进行重新建立,从而使患者的日常自主运动功能得到尽快恢复。本次通过在患者术后,对其采取不良反应监测、大小便练习、吞咽功能练习和语言功能建立、肢体功能训练等一系列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促进其运动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5]。

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其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自主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 葛海娇,张桂丽,李金城.早期康复护理对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9):1295-1296.

[2] 赵丽娟.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7):1325-1326.

[3] 王爽,曹艳杰,史好巍,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护理效果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0):133-134.

[4] 王天舒,谢玉环,相艳艳,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介入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6,20(9):1797-1800.

[5] 蓝彩红.早期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7,9(1):31-33.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