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018-02-15田美琴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CT诊断准确率

田美琴

【摘 要】目的:比较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接受的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抽取45名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与MR进行诊断,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结果与CT、MR影像学特征。结果:MR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诊断,且MR诊断影像学能够更能清楚显示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特征。结论: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中应用MR诊断能够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较CT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CT监测对于女性盆腔恶性肿瘤钙化性转移方面具有较高优势。

【关键词】 CT诊断;MR诊断;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054-01

盆腔惡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女性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对改善患者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1]。鉴于此,本研究对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诊断,并对两种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准确率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佳的诊断方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接受的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抽取45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47.5±18.5)岁。所有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盆腔肿块以及下腹坠涨等症状。经病理学诊断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10例、宫颈癌25例、子宫内膜癌6例、卵巢转移瘤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CT与MR进行诊断,CT检查方法:指导患者仰卧于病床,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行腹部、盆腔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参数设置:电流130~220mAs、电压120kV、螺距1.5、扫描层厚度6mm、重建层厚度1.5mm、层距5mm。将100ml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以2.5~3.5ml/s的速度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匀速注射,分别在注射后24s进行动脉期扫描、55s实施静脉期扫描以及5min进行平衡期扫描。MR检查方法:使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仪,设定相关参数,使用常规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注射马根维显MR对比剂,剂量0.2ml/kg,3ml/s。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进行摄片、并由3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结果与CT、MR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与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结果,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对比 经过不同方法检查后,CT检查结果分别为:原发性恶性肿瘤8例、宫颈癌21例、子宫内膜癌6例、卵巢转移瘤3例,良性肿瘤7例,CT检查准确率为:84.44%(38/45例);MR检查结果分别为:原发性恶性肿瘤9例、宫颈癌24例、子宫内膜癌6例、卵巢转移瘤4例,CT检查准确率为:95.56%(43/45例),由此可见,MR检查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869,P=0.008;组间比较结果P<0.05。

2.2 两种检查影像学特征对比 CT诊断影像显示,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影像学显示可见大网膜呈扁平状且边界模糊、分布不均匀,盆腔周边有大量钙化病灶和钙化转移等现象;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见子宫体积明显增加,部分患者腹部有积液;卵巢转移瘤患者CT影像学显示盆腔周围有多个钙化灶区形成;宫颈癌患者主要表现为宫颈体积出现不规则增大,有圆形团状影像。

MR诊断影像显示,早期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影像学显示可见大网膜扁平状或团状软组织肿块,且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提示大网膜有转移,髂内外有淋巴结增大现象;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像学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增大、T1WI信号稍高,T2WI信号与肌层相似,宫腔扩大并有积液阴影,内膜肿物呈现轻度强化,信号显著低于肌层;卵巢转移瘤患者影像学显示可见肿块密度不均匀,有腹水存在,边界呈不规则状,呈团状会扁平状大网膜;宫颈癌患者主要表现宫颈体积出现不规则增大,可见团块或圆形影,T2信号稍长,信号不均匀,主要以T1信号为主。

3 讨论

盆腔恶性肿瘤发病具有较高的隐秘性,涉及病种较多,如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瘤、宫颈癌、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等,主要表现为盆腔肿块,发病和确诊时间相隔较长,通常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使得患者病情受到了极大的延误,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早期诊断对患者结局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红涛[2]在研究中对女性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 和MR诊断效果进行了评价,发现MR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较CT更有优势,CT诊断对于恶性肿瘤钙化性转移诊更具优势。本研究结果发现,MR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MR能够清晰诊断出患者定性、定位,CT能够有效诊断出肿瘤钙化性转移,两者各具优势。CT扫描属于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具有分辨率高、可重复性等优点,能够有效观察病患胰腺的形态变、钙化、出血等变化。MR可对患者盆腔进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再经过计算机系统对接受扫描的成像进行重建成像,从而构成更加全面的、涵盖各个方位任意切面的影像资料,且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综上所述,应用MR诊断女性盆腔恶性肿瘤能够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诊断,而CT监测对于女性盆腔恶性肿瘤钙化性转移方面具有较高优势,在临床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世鼎. 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CT和MR诊断和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5):8847-8847.

[2] 郭红涛. 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CT和MR诊断及评价[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 33(11):1717-1718.

猜你喜欢

CT诊断准确率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探究提高调度自动化支持系统数据维护准确率的策略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价值观察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
肺部癌性空洞与其他空洞的CT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