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018-02-15赵强邵英子霍烨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赵强 邵英子 霍烨

【摘 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的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值进行比较,观察组血清白蛋白P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显著。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病情缓解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下降,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一个灵敏的生化指标。

【关键词】 前白蛋白;肾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044-01

肾病综合征(NS)是由于肾小球基膜的损伤、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引起血浆蛋白大量从尿中丢失所产生的病理生理状态。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微小病变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性肾病。此外还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肾病综合征患者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血清蛋白质,电泳时迁移在白蛋白之前,在蛋白食物充足时PA可轻度升高。现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 27~66岁,平均年龄42.5±2.5岁;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3.5±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自动透射比浊法应用ENCORE I型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波长340nm,反应温度30IC,光径lcm,抗原抗体反应:6s为空白吸光度、2.0x103A/1011线性限度,60s吸光度变化率3.5%为阈值监测抗原过量,150~270s为平衡期,测量范围0.05~0.40g/l。血清和标准液的稀释:血清和不同浓度的标准液均以0.1ml加样品稀释液0.3ml,作4倍稀释。抗PA应用液250td,标准液或血清40tB,20mmol/l PBS(pH7.4),按测定条件测试,经微机处理,采用三阶多项式曲线拟合处理标准曲线,再计算出血清的PA浓度,同时打印出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值进行比较,血清白蛋白PA值,对照组(0.30±0.05)g/L,观察组(0.64±0.19)g/L;观察组血清白蛋白P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值进行比较,对观察组30例,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值(0.64±0.19)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值(0.38±0.03)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各种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都可出现肾病综合征。在病理学上,微小病变、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近年发现的脂蛋白肾小球病、胶原Ⅲ肾小球病、纤维性肾小球病和塌陷性肾小球病都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也可发生肾病综合征[2]。采用自动透射比浊法对血清白蛋白进行测定PA与抗PA抗血清反应形成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浓度的聚乙二醇溶液中,经适宜温度和时间反应,形成浊度较大而稳定的混悬液[3]。在光径1cm、波长340nm,光通过混悬液被吸收和散射,致透射光减弱,减弱程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含量成正比,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中,与同样处理的PA标准液比较(经仪器中微机处理),打印出血清中PA浓度。标准曲线范围为0.05~0.40g/l。测定结果超出此范围时.电子计算测定结果标出“超出范围”。当60s吸光度变化率大于3.5%时,电子计算机会对测定结果标出“抗原过量”。遇上述情况,应再将标本稀释重新测定。抗血清与标准品应按说明书低温妥善保存,避免污染,不宜反复冻融.其反应比例要适当,量应准确,以免影响浊度的稳定性与重复性[4]。

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由于它的半寿期很短(仅约2h),故在肝炎早期即可见其浓度降低,常早于其他蛋白成分的改变,比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有更高敏感性。PA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能使其不易透过肾小球滤过膜,造成血中PA升高。

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值进行比较,观察组血清白蛋白P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总之肾病综合症患者血清PA较正常人也有明显差异,血清白蛋白PA也可做为肾病综合症病情变化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陈丽君, 胡新平. 原發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变化规律[J]. 中国老年学, 2012, 32(8):1727-1728.

[2] 郝少丽. 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测定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校医, 2000, 14(3):200-200.

[3] 刘敏, 孔宝坤.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J]. 检验医学, 1999, 14(1):35-36.

[4] 林海波, 林瑞玉, 邱稀凡,等. 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意义[J]. 临床儿科杂志, 200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