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2018-02-15冯昕许霞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

冯昕 许霞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缺血性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国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活血化瘀法作为缺血性卒中的基本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成为缺血性卒中各个不同阶段治疗的主线。本文针对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039-01

1 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又名为急性脑梗死,在卒中例型中较多见,是因脑血管血流运转停滞或拥塞,引起其供血区脑组织缺血、乏氧,继而产生坏死或软化,呈现 24h 不缓解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例型中发病率约为 70%,致死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复发率亦高,它是人类生命的三大威胁疾病之一,与急性心梗、恶性肿瘤并列,故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基础,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日益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

2 病理基础

现有研究发现局部脑血管血运受阻后导致脑实质损伤的原因多样化,同时掺杂了多种高危因素在其中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细胞内过量通透的钙离子,多余激动氨基酸,超量氧自由基、一氧化碳堆积,梗死组织周边去极化等,以上均为可能使患者脑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急性缺血性卒中多伴随一定程度上缺血脑组织周围水肿,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中心神经细胞功能受损及坏死是不可恢复的,血流受阻导致梗死脑组织周围半暗带区过血量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代谢功能,若脑实质长时间处于灌注不足状态,最终将导致半暗带区脑细胞凋亡。

4 治疗手段

4.1 溶栓 临床如下 3 种溶栓药物的使用最有代表性:较早期为链激酶(SK)、尿激酶(UK),这两者一般被称为1 代溶栓用药,第 3 种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音译成阿替普酶。血液栓子中非溶解纤维蛋白所占比例最多,而溶栓药物主要便是作用于非溶解纤维蛋白,非溶解纤维蛋白可被纤溶酶(PL)溃解,PL 由纤溶酶原(PG)变转而来,PG 静默时,需由纤溶酶原激活物(PA)将其活化,溶栓药物充当 PA 角色,进行溶散栓子、恢复血管畅达。SK 和 UK 作为最早期溶栓药物,初期成功救治了一部分 AIS 患者,但随着溶栓的患者例数增加,其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SK、UK 发挥溶栓作用时对各类纤维蛋白无明显特异性,随之带来的不良反应就是溶栓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出血,相比较 UK,有資料统计 SK 的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病例相对较高,目前临床几乎不再推荐使用 SK。rt-PA 的出现又给 AIS 患者治疗带来了新选择,多项研究均表明rt-PA 溶纤时具有较高的特异选择性,主要针对用于血栓中不可溶解性纤维蛋白,从而降低了治疗过程中脑出血的风险。目前应用 rt-PA 进行溶栓是唯一被医学循证认可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AIS 患者后遗症的治疗,并广泛被相关领域各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

4.2 静脉及口服用药 大多数 AIS 患者发病伊始常因种种原因无法在最佳溶栓时间到达医院就医,或不愿承担相关风险,或因溶栓费用较高,最终大多选择常规保守治疗。尤瑞克林,又被称为人尿激肽原酶(HUK),身为较晚呈现的新类药物,它亦是 AIS 患者静脉常用药,HUK是人类健康男性排出体外的尿液中提纯后精加工制剂。它刺激肝脏中激肽原,继而释出迂缓激肽(BK) , BK 擅与血管壁内皮细胞 B1、B2 亲和,继而促成 VEGF 中 NO 释放,作用于管壁条形肌,维持管壁舒张力,使局部血运得以流畅。多项试验表明HUK可以改善 AIS 患者脑部血管血流量自动调节系统,有目的性地增加梗死区血管内过血量,对有效侧支循环的新建也有一定帮助,从而有效控制或尽量缩小因缺血导致的脑损伤面积,帮助缺氧后凹陷变形的红细胞恢复,增加糖类物质的利用率,减少损伤细胞内无氧分解活动,减轻神经乳酸中毒,控制并改善神经功能受损害。

改善病灶及周围局部微血管及其微小分支血流循环是 AIS 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长春西汀(Vinpocetine)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是大家所熟知,一是增加小血管过血量,二是改善脑实质局部物质代谢,但长春西汀治疗 AIS 的优势远不仅此。相关研究人员将现有部分实验结论进行了系统总结,一方面,长春西汀可遏抑促炎因子在管壁平滑肌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内部被激活,因此可抑制炎性反应对血管壁的损害,延缓血管粥样硬化的加重趋势,同时减少刺激白细胞,避免过多间质性、炎性蛋白渗出;另一方面,长春西汀可以影响离子通路,尤其是可遏抑 Nav1.8通路,从而改善 AIS 患者发病后可能伴随的感官中枢损伤,其对钠离子(Sodion,Na+)、钙离子(Calcium,Ca2+)通路的滞阻可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神经树突的活动,并因此降低 AIS 患者后期智能有所下降的风险。

临床上 AIS 患者口服药以拜阿司匹林片联结氯吡格雷片双重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加强调脂固斑为主,相关人员将 60 符合观察标准的 AIS 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用药组,并选取 30 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经过一个周期观察研究后证实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用药组对 AIS 治愈率基本相同,但在明显进步比例上双抗用药组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说明联合双抗用药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片治疗 AIS 效果更令人满意。管壁斑块是 AIS 发病高危因素,所以降脂固斑是不可省略的治疗流程。

结语

综上,近年来学者们对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入了辨证论治与分期论治相结合的新阶段。既注重把握中风病当前的证候特点又不忘其病机的总体演变趋势,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缺血性卒中的整个过程。利于新入临床的医者在繁杂的证候群中抓住主要矛盾。

参考文献

[1] 李可建,孟令军,马丽虹. 缺血性卒中“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体系构建[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6):449-451.

[2] 陈怀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指南》解读[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949-954.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
猪δ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衰老的研究进展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氢在治疗烧伤中的研究进展
Marchiafava-Bignami病研究进展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