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2018-02-15张涛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效果

张涛

【摘 要】目的:关于采用俯卧位通气方案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分析。方法:本文选择随机分组方法进行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本文选择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分为仰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每组患者平均为44例,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时候分别采用仰卧位通气方案和俯卧位通气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对于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血流动力学(HR、CI、CVP、MAP)情况进行比较,本研究的俯卧位通气组患者明显都比仰卧位通气组更优,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以后的1、3、7天的氧合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治疗之前,两组之间无差异,治疗以后本文的俯卧位通气组明显优于仰卧位通气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案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通气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氧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预后,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017-02

临床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定义为一种急性弥漫性肺部炎症反应病症,这种病情容易导致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由于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导致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肺血管痉挛和肺微小血栓形成引发肺动脉高压[1]。临床有研究认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能达到10.4%,而病死率高达40%,容易对患者和家庭来沉重打击和严重的负担。现如今临床对于这种病症主要依赖肺复张策略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进行干预,使患者的氧合改善效果并不明显,治疗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最近几年有研究认为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时,选择俯卧位通气治疗更加符合患者的肺部生理病理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呼吸机相关性损伤,能帮助患者提升治疗效果,稳定患者的病情,延长生存时间。所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进行分析,研究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案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的效果,并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的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选择88例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仰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每组患者平均为44例。本研究仰卧位通气组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21,患者的年龄区间为63岁到88岁,平均年龄(72.5±8.5)岁;俯卧位通气组当中,男女比例为22:22,患者年龄区间为62岁到87岁,平均年龄(73.4±8.1)岁。对于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评价,患者均被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患者均为临床表现为重度病发,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当中关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文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标准。经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检验,本研究两组患者之间也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本文的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干预时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选择机械通气的模式进行干预,通过几名医护人员共同协。在对患者翻身以前需要检查患者的各种管道,需要注意将患者的输液管、胃管、导尿管和引流管等进行妥善的安置,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避免翻身的时候出现打折、弯曲、受压或脱出[2]。通过一名护理人员负责在床头保护患者的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道,并且扶住患者的头部,协同进行翻身。病床两侧至少有四名医护人员,将患者移到床侧,翻身置于侧卧位,然后将患者安置为俯卧位。使患者的额部、双肩、下腹部和膝盖都垫软垫,以避免患者胸廓受到压迫。每次前1-2小时不能进食,预防呕吐误吸,翻身结束之后,详细对患者的各个管道进行检验,了解管道是否安全。对患者原发病症进行相关治疗,并进行对症支持,小潮气量通气策略和PEEP设置值为维持患者适当氧合的最低值,确保患者平台压不超过30cmH2O,如患者平台压符合标准而且复张性好,可酌情对患者进行肺复张。对患者需要进行俯卧位每次至少3小时,最多6小时,之后改为仰卧位,每日2-3次,视患者病情决定[3]。

对于本文的仰卧位通气组患者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同样进行镇静和镇痛,采用机械通气模式进行相关干预,除选择仰臥位以外,其他的干预方案和俯卧位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于本文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主要对患者的HR、CI、CVP、MAP进行观察比较;对于本文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以后的1、3、7天的氧合指数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在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对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以后的1、3、7天的氧合指数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检验均选择采用t值进行,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性检验选择P<0.05表示差异明显,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注:本文采用IBM 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对于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血流动力学(HR、CI、CVP、MAP)情况进行比较,本文的俯卧位通气组分别为(85.2±5.3)次/min,(3.1±0.3)L/min,(4.3±1.9)cmH2O,(73.8±3.2)mmHg,而本文的仰卧位组分别为(83.2±3.9)次/min,(2.9±0.4)L/min,(4.1±2.1)cmH2O,(72.5±3.1)mmHg,本研究的俯卧位通气组患者明显都比仰卧位通气组更优,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以后的1、3、7天的氧合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治疗之前,两组之间无差异,治疗以后本文的俯卧位通气组明显优于仰卧位通气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请参见表1所示。

3 讨论

本文主要分析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案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从本文结果中可以得出俯卧位治疗组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组,证实了俯卧位治疗的价值。俯卧位治疗方案符合患者的肺生理病理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而且能够帮助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胸腔压力梯度,帮助患者缩小肺泡剪切力,还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肺组织压迫,促进患者的肺内分泌物引流,能够增加患者的背侧膈肌尾段运动幅度以此来缩小对于背侧肺和胸腔的压力,增加肺功能残气量,有助于对患者的病灶分泌物引流,可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进而改善氧合。综上所述,临床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案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通气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冼凌军,汤少铉,谭其佳,叶国华.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2):51-53.

[2] 高文蔚,赵博,邱珍,刘恋,汪华新.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对中重度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4):4657-4659.

[3] 李喜梅,苏庆丰,弓清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06):870-873.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效果
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妇女4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对比观察
高频振荡通气等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观察
整体护理措施对肝癌患者行介入手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用药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