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病源候论》气滞血瘀型痔病导引法探析

2018-02-13夏林炜林松章文春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痔病坐式形体

★夏林炜 林松 章文春(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昌 330004)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所著,是我国现存相对较详细地记载和论述气功疗法的书籍,对一些常见疾病和疑难病有很独特的见解,对疾病治疗提出了独特的治疗手段(导引),对后世医家具有很大影响。书中将痔病的主要病机概括为:“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中医外科学》教材中,关于痔病的病因病机认为,痔病“多因脏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于魄门,结而不散,筋脉横解面生痔”[1]。以上可见痔病的重要病机为气血瘀滞于魄门。本文针对书中的导引法进行论述、归纳、总结,为痔病的养护提供技术支持。此四种导引法可以归纳为抱膝向身法、张足抱膝法、抓足摇摆法、平坐收阴法[2]。

1 抱膝向身法

原文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里气不下。”

操作方法:承踞坐式导引,身体下蹲,两脚底部和臀部着地而坐,两膝盖上耸,调整姿势,使一只脚立于地面,另一只屈膝提起。两手抱屈起腿的足胫骨足三里处,迅速用力挽起身体,用力将脚向身体贴紧,达到极致后放松双手,一抱一松,然后左右两足交换,如上运动,两边各自做28次,最后恢复原位,静息收功。

本条导引法采用抱膝向身,一抱一松,运动上下气机的方法。一抱则气聚于下丹田,使得下焦气充足;一松则下焦之气疏散,促进下焦气血通畅调达而活血化瘀。另本条导引动作是手抓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利于疏导阳明经之气,并且牵引足三阴三阳经,经气通畅,气血调达,开合有常,则痔病随之痊愈了。

2 张足抱膝法

原文云:“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两通,治五痔。”

操作方法:同上,采取踞坐式导引法,身体下蹲,两脚底部和臀部着地而坐,平坐于地,两膝上耸,目平视前方,全身放松,舌抵上颚,闭口微息。然后两膝合拢,张开两足,进行不息式吐纳呼吸的方法。

本条导引法和上一条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通过充足下焦之气而行气活血的方法。合拢双膝,张开两足可散气散邪,不息式呼吸可闭气攻病。但此导引方式较上一条操作更加简单,在蹲坐的情况下,保持两膝合拢,两足张开的姿势,不仅仅可以牵扯足三阴经的经脉,更可以调控意识,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神引动气机,使气机通畅,气血柔和,从而达到治疗的疗效[3]。

3 抓足摇摆法

原文云:“两手抱足,头不动,足向口面受气,众节气散,来去三七,欲得捉足,左右侧身,各急挽,腰不动,去四肢、腰上下髓内冷,血脉冷,筋急闷,痔。”

操作方法:此法取踞坐姿势引导形体,一法两式,身体下蹲,足部和臀部着地而坐,头部摆正,目平视前方,舌抵上颚,闭口微息。先两手抱足,并且抓住两足,保持腰部不动,上身左右两侧摇摆,两手两足两肩同时用力,拉紧绷紧,摇摆有力,保持手足和肩膀上身平面的横向倾侧。如此左右重复21次,还原至踞坐姿势,两手抱足,头不动,保持上身直立,抓住双足,向上头面部靠拢,同时意识放到全身,引气导气,气行全身,并从四肢关节开始,逐节放松,气达全身。然后放下双足,静息收功。

本条导引法形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后一阶段主要是在形体引动的过程中调控意识,调畅下焦气机,而左右摇摆亦是与一抱一松、一开一合的类同形式,不过动作幅度与之前的相比有所加大。此导引不仅调整了下焦气机,更是遍及全身,而且运用意识从脚趾受气散气,功法比之前的导引更复杂,其治疗气滞血瘀型痔病的功效也更好。

4 平坐收阴法

原文云:“(平坐)两足相踏,向阴端急蹙,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捧之二七,竟,身侧两向取势,二七;前后努腰七。去心劳,痔病。”

操作方法:这一导引法分为三式。首先身体平坐在地上,两腿平地曲膝,两足心相对合拢,足部急速的向会阴收缩,臀足收紧,坐稳坐实,然后用双手捧住两个膝盖头,从两侧方向极力张开,然后又向下按捺,继续捧起,又用力按下,如此,上来下去14次;这一式结束后,改变方式,将两手抓住合拢的两足,而身体上部向左向右的摇摆,同样左边右边的重复14次,接着又向前挺胸,向后曲背,活动腰部连续7次,最后恢复平坐位,静息收功。

下焦气血凝滞,而成痔病。命门者,元气之根,先气足,则气血通畅,疡邪消散;元气不足,则邪聚而成病,本导引法,通形体动作,引气动任督两脉之经气,强化丹田之气,从而使得下焦气血充盈和畅,痔病得除。

综上所述,以上四法,为治疗气滞血瘀型痔病的一组导引行气法,均采用踞坐、平坐式的方法导引。人的生命本质就是气机的开合,以上四种导引方法在意识的调控之下,放松意识而带动形体,使形与意合、形与气合,主开下焦腰部的气机枢纽,而使下焦之气充足而活血化瘀。虽四种导引状态下,行气、散气、闭气呼吸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从本质上,其道理还是人的意识通过调控双下肢形体达到形气结合,气随形动,形引气行的状态,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意识[4]。

参考文献

[1]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227.

[2]章文春.《诸病原候论》宿食不消病候导引法探析[J].江西中医药,2010, 41(2):11-12.

[3]章文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与中医导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1(6):4-6.

[4]章文春.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猜你喜欢

痔病坐式形体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坐式排球运动发展:轨迹追溯与价值探求
芩蓟凉血合剂治疗I、Ⅱ期出血性痔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清热利湿法对减少痔病术后水肿的应用效果分析
浅析宁夏回族成人痔病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浅谈中国坐式排球运动发展中的问题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