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诊治

2018-02-12

畜禽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体温计病牛寄生虫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回龙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德阳 618114)

0 引言

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较为少见,一般为个体发病,但有些传染性疾病也会造成群发,引发本病的病因较多,常见的有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等。

1 发热的机理

机体发热是产热大于散热造成热量在体内不断累积,从而引起体温上升的结果[1]。牛在饲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病原菌的感染,在正常免疫力作用下,大多数的感染是能够被免疫系统及时处理的。有些感染,或是因为致病原毒性太强,或是因为一次量感染太大,或是因为免疫力出现暂时性的下降,这种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进入机体内环境中,尤其是组织液、血浆中都有分布,当作用于机体后,在引起相应疾病的同时,它们本身及其产物可成为发热的激活物,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作用,改变下丘脑调定点神经元的化学微环境,使机体的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就会上升,这是整个发热过程的基本机理。

2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反应,病原菌感染后需要在体内进行代谢和增殖,此过程需要大量的生化酶进行生化反应的催化,机体为了阻止这种催化反应的进行,通过调节体温的方式来实现,因为只要体温升高,酶的活性就会受到影响,病原菌的增殖、扩散和代谢就会减慢,从而对机体进行自我保护,故从机体发热的深层次机理来讲,发热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3 黄疸的定义和过程

黄疸是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发的,正常动物体内,胆红素的生成及代谢之间可保持着动态平衡,作血常规化验时,血清胆红素含量一般都会维持在一个恒定范围内。当在致病因素影响下造成胆红素代谢平衡紊乱时,其血清浓度就会升高,机体的皮肤、黏膜、尿液、泪液等都表现黄色,这个现象就称之为黄疸。黄疸通常分为肝前性黄疸、肝性黄疸和肝后性黄疸,牛发热型黄疸大部分都是肝前性黄疸和肝性黄疸,肝后性较少,如各种感染导致的红细胞大量死亡、药物中毒造成的肝损伤、肝寄生虫感染等。牛发热性黄疸病因较多,但整个黄疸的发生过程机理基本相同。

4 诊断

发热型黄疸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2],体温需要经过肛门检测判断,测温前先把体温计在35℃数值之下,然后涂上液体石蜡,将体温计斜向前上方徐徐捻转插入病牛的肛门中,用夹子将体温计固定在尾根部尾毛上,约5 min后取出查看。正常情况下,犊牛的体温在38.5℃~39.5℃,青年牛为38℃~39.5℃,成年牛为38℃~39℃,高于上述范围者都可视为发热,高出范围大于2℃以上则为高热。黄疸一般能通过眼观诊断,病牛体表分泌液以及尿液等都明显发黄,但对于隐形黄疸,即血清胆红素虽然偏高但未能引起临床感官变化的黄疸,则必须通过血液生化检查才能诊断。

5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牛,疾病初期病牛体温上升,采食量逐渐下降,精神不振,喜欢独卧一角,反刍行为受到影响,次数减少,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当疾病发展至中后期时,体温剧烈上升,甚至达到42℃,采食完全停滞,鼻镜发干,对饲养员的呼唤反应迟钝,粪便减少,有时表现拉稀或便秘,泪液、尿液、唾液等发黄,粪便也发黄,使役牛体力下降,无法劳动。急性期病牛迅速消瘦,呼吸频率增加,气喘,慢性型病牛长期营养不良,毛焦肷吊,毛色无光泽,逐渐衰弱。如果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病牛大部分在1周之内可逐渐恢复,如果不治疗,部分牛能通过自身抵抗力恢复,但也有部分牛最终因疾病而死亡。

6 治疗

治疗本病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部分[3]。对因治疗可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如生物性因素常见的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的感染,可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病因,若为病毒感染建议使用抗病毒中药,必要时注射干扰素或高免血清,以达到中和病毒的效果;若为细菌感染,则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建议四代头孢类抗生素作为首选,如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等;若为寄生虫感染,如肝吸虫、血液寄生虫等,则选择抗寄生虫药进行治疗。化学性因素也较常见,治疗时必须第一时间停止使用中毒的药物或添加剂,同时保肝护肾,以使病牛短时内快速恢复机能。管理性因素临床也较为常见,规模化牛场一定要注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每天定时巡场,发现异常及时检查,确定病因,确保病牛第一时间接受治疗。对于发热症状的改善,可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常见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安乃近、氨基比林、氟尼辛葡甲胺等,但本类药物有一定免疫抑制作用,使用时必须配合广谱抗生素。

猜你喜欢

体温计病牛寄生虫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含汞体温计将全部退市
体温计
咬破了体温计怎么办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