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2-12卓昭

畜禽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资源化全市养殖场

, , 卓昭, ,

(南充市畜牧站,四川 南充 637000)

1 当前全市养猪发展特点

南充市是四川生猪养殖大市,随着近年生猪市场频繁波动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市生猪行业完成重组,现进入了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大型规模养殖为龙头带动,适度规模养殖为主的发展格局即将形成。

1.1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自2007 年以来,通过全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实施,全市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建有年出栏生猪50~499头的专业户7 139户,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 201个(万头猪场34个、10万头3个),2017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出栏生猪291.14万头,占总出栏量的52%,较2007年提高20%,生猪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基本形成。

1.2 良繁体系基本建成

全市现有规模种猪场572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23家、国家核心育种场1家),种猪场存栏能繁母猪9.14万头。全市引进长白、约克夏、杜洛克、川藏黑猪等种猪,建成生猪人工授精站115个,授精站存栏纯外种公猪1 900多头。全市现存栏能繁母猪40余万头,其中外二杂母猪30余万头,生猪人工授精面达88.1%,生猪三杂面达93.5%。

1.3 龙头带动明显加强

全市招引温氏、天兆、大北农、特驱、巨星龙头企业,建成生猪养殖龙头企业26个,合作社1 329个,家庭农场489户。全市探索创新了温氏“五包一保”、天兆“政府+公司+贫困户”、特驱“六方合作”和“公司+基地+农户(家庭牧场)”等一系列发展模式,建立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框架。

1.4 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举办培训班、畜牧业协会交流平台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圈舍建设、标准化养殖、疾病综合防治、畜禽粪污无害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等技术,各地建设了一批高产、高效、生态畜牧产业基地,提升了生猪产业发展的科技层次。全市肉猪育肥期缩短到135 d左右,出栏平均体重达110 kg以上。

1.5 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生猪产业是南充市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养猪户效益方面,一是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全市能繁母猪参保率达到了99%以上;二是全市启动了生猪目标价格指数保险,保险生猪20万头,降低了生猪规模养殖户的市场风险。三是加大生猪免疫接种及疫病防控工作,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 生猪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2.1 生猪生产增速放缓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部分中小规模场和散养户退出,受土地、环保、资金等因素影响,新建规模养殖发展步伐放缓,生猪产能增长进入低速期。

2.2 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质量安全意识的增强,优质安全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牛、羊、禽、兔、鱼等肉类产品所占比例逐渐上升,黑猪、野猪等品牌知名度高的生态特色产品深受青睐,品种雷同、来源杂乱的大宗货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2.3 土地资源约束趋紧

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但受用地计划、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划定等因素影响,土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

2.4 环保政策日益严格

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量大、处理成本高、难度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利用发展滞后,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实施,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5 国外进口冲击加剧

受生产成本和生产水平影响,国外生猪生产成本为国内60%左右,猪肉大量进口,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3 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种养业发展脱节

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与种植业、林业发展脱节,个别地方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不到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所占比重较小。

3.2 规模养殖比重偏低

目前全市规模以下生猪养殖占相当的比例,部分养殖场条件简陋,设施不配套,饲养管理粗放,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带动不强,与生猪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3 畜产品竞争力偏弱

南充市生猪产业链条不完整、加工业发展滞后、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和消费相互脱节,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质量安全风险和市场风险长期共存。

3.4 科技创新不足

南充市生猪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技术与产业发展关联度还不够密切,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还有待提高。

3.5 养殖效益缺乏保障

生猪价格常年跌宕起伏,生猪生产还受进口、疾病、饲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养殖户在没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及正确判断市场形势的情况下很难盈利。

4 加快生猪产业的对策

4.1 以畜禽粪污源化利用为途径,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原则,结合全市晚熟柑橘产业规划,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和绿色示范县创建为带动,以“畜—沼—果(粮、菜、林、草)”为主要模式,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种养结合,绿色发展。

4.2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为带动,推进转型升级

依托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现代畜牧业,积极发展规模养殖,支持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全面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提升。

4.3 以推科技增效益为目的,提高产品竞争力

全市集成、示范、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畜禽品种改良、标准化圈舍建设、标准化养殖、疫病综合防控、物联网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畜牧生产的良种化、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水平。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原种场、扩繁场,完善良繁体系,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4 以标准化产业化为引领,推进供给侧改革

全市树立质量兴牧、品牌强牧的思路,以健全畜牧产业体系、市场营销体系为抓手,支持张飞牛肉、过江龙牛肉、哈哥兔业等本地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天兆、温氏、绿科大北农等养殖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4.5 以监管指导为抓手,确保市场稳定

制订畜牧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防患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把握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强化市场价格动态监测,正确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发布行情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确保养殖增产增收和畜产品有效供给。

猜你喜欢

资源化全市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四川省出台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