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全蚀病病症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8-02-12陈焕军

江西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麦种全蚀菌丝体

陈焕军

(河南省临颍县农林局,河南临颍 462600)

小麦全蚀病,又被称为小麦立枯病和黑脚病,主要发生于农作物根部,侵害根部和茎基部一二节。容易感染小麦全蚀病的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受到小麦全蚀病的侵害后,苗期会使作物矮小、叶子偏黄,根茎成灰黑色的病变,甚至会直接造成小麦连片干枯死亡;拔节期返青缓慢、分蘖少,根部呈黑色,还会在茎基部或叶鞘内产生黑色菌丝层。专业人员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小麦全蚀病的危害面较广、范围较大,而且呈现每年急剧上升的严峻趋势,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探究小麦全蚀病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至关重要。

1 小麦全蚀病概述

1.1 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小麦残茬等寄主的根部越夏。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部侵入,菌量较大的土壤,冬小麦播种50 d后麦苗种子根部受害变黑,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根部及土壤病残组织内越冬[1]。小麦返青后,随着地温的升高,菌丝快速增殖,沿根部扩展蔓延,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期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一二节,严重的致使病株陆续死亡。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

1.2 传播方式 一是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多发于根部和茎基部一二节。小麦收获后,大量的菌丝体埋藏于土壤中,如果处理不当,土壤中的菌丝体就会大量繁殖,甚至直接影响到第二年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安全。二是粪肥传播,菌丝体隐藏在土壤、麦糠和秸秆中,会随之卷入粪肥中,如不及时进行高温发酵,大量的菌丝体就会在麦田中大量传播。三是种子传播,有些菌丝体会混入麦种中,随种子扩散病菌。

1.3 产生原因 主要是由于经常更换小麦种子、秸秆处理不当和机械迫害等造成的。同时,耕作错误、麦种营养不良和土壤品质差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率[2]。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麦种检疫 综合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对麦种进行检疫,也就是做好小麦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麦种播种前先到当地的检疫部门进行全面检疫,避免因没有检疫或检疫不当而提高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检疫部门要制订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严禁使用检疫不合格的麦种,并对于违反相关检疫条例的个人或公司进行依法处理,从麦种根源上杜绝小麦全蚀病的传播和流行。

2.2 农业措施 首先,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麦种。其次,针对小麦全蚀病得病率较高的地区,可适当种植一些非禾本科农作物,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菌丝体的数量,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再次,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修整,通过深翻耕地、精细耕地,提升播种效率,保障小麦壮苗早发。同时对麦田进行合理施肥,要选用小麦专用的有机肥。此外,加强麦田管理,一旦发现病原的存在,及时消灭病残体。最后,小麦收获后,要在第一时间将病残体清除,对于纹枯病和根腐病的病残体要带到麦田外进行集中处理。

2.3 药剂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在小麦全蚀病发病率较高的麦田,用2.6%适乐时21 mL拌麦种10 kg,该药剂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率高达73%。二是药剂灌根。针对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发病率较高的麦田,在小麦返青期使用22.9%三唑酮100 mL对水50 kg对小麦进行灌根,可防治多种土传病害,兼治白粉病和锈病等。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取安全、低毒、高效的药剂,以保障小麦的质量安全。例如,可选取消蚀灵或蚀敌100 g拌10 kg麦种;小麦返青期,用蚀敌200 g/hm2对水50 kg灌根,该方法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达52%。

3 结语

如今,我国小麦全蚀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安全。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如麦种检疫、农业措施、药剂防治等措施,希望能够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升小麦质量。

[1]陈诚.驻马店市小麦全蚀病防控成效与实践[J].中国植保导刊,2015(7):82-84.

[2]李民.项城市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J].农技服务,2017(10):65.

猜你喜欢

麦种全蚀菌丝体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响应面法优化鸡腿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
落麦种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The Personality of Mumbi in A Grain of Whe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t Criticism
葡萄糖酸钠发酵废弃菌丝体提取壳聚糖的研究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拟黄薄孔菌菌丝体的固体培养条件及CAT和SOD活力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