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构建

2018-02-11■罗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话语哲学

■罗 晶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众化自身的应有之义。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必须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政治、学术和大众内容的统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人民立场的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同其他领域的关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向新的胜利。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话语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1],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大力增强人民大众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抵制西方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侵蚀的迫切要求。因此,构建和使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伟大道路和伟大成就,无疑成为一个常议常新而又充满无限活力的时代课题。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通过大众化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必须依靠能够为普通大众接受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指通过对社会行为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语言的修饰和作用下产生的效果,形成自有的状态体系并持续发生影响,这里的话语体系包括书面文字、口头语言以及交流媒介。[2]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话语体系,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的主体,彰显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创新,需要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这既是党的十九大加强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的历史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普及的根本要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进一步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3]

与此同时,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新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新时代发展中的问题和课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来回答,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权。[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时代问题,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提供中国方法和中国方案,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解决思路。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先进文化理论的代表者。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是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和地位的根本要求。只有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来科学回答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才能积极稳妥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声音开始影响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用中国的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涌入我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尤其是一些打着“普世价值”口号的西方政治言论,在很大种程度上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同。[5]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针锋相对地形成有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的构建,就是要打破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与冲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强化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这既是中国回答世界问题,参与全球治理,突出中国力量,体现大国风范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国内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发展需求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需要长期不懈的工作和努力。在现实中还面临着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的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从另一方面看,时代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学院式研究,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转化为大众化的成果,有批评者甚至提出,这种话语体系乃至研究方式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相去甚远,甚至“逃逸”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使命”。[6]与此相应的则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和一部分研究者习惯于“维护”高高在上的“学术尊严”,“不屑于”基础理论的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教育显得明显不足。多年以来,党和政府虽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但是,在现实中却难免存在着教学内容、传播内容明显落后实践,教育者、传播者内功不足,加之保障不力等问题,这就不仅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相对不足,也造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普及缺失或者实效性不强。[7]从根本上说,这些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问题和应用逻辑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伟大的理论,更是实践的理论,教育理论一旦脱离实践,脱离日常的语言环境,自然也就很难将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更难取得教育效果,也就会出现学习者无法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而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观接受不深。同时,面对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没有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形成理论和现实的脱节。

与此同时,还有不断受西方文化观念的侵蚀问题。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依靠经济发展的优势,加紧了全球化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输出,特别是针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实施全方位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正是由于现代化一开始就和西方发达国家联系在一起,因而,现代话语体系的建立,无疑都和西方文化、西方话语体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遭到挤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在吸收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同时,本身就不可避免地接触西方文化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在正反两个方面受到这种话语体系的推动和影响,必须以符合自身逻辑的话语体系来回答这种推动和影响。

毋庸讳言,西方文化尤其西方现代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更不可能全是毒蛇猛兽,但是,西方文化作为一种“他者”的殖民文化,更能够潜移默化地瓦解其侵入地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进而造成更大的影响和冲击。[8]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化的脚步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体系,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而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与侵蚀,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形成一定冲击,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权建设。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涵的价值体系。但是,面对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此相悖的价值观也同样存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9],必然形成不同的话语体系,因而,在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然存在着许许多多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话语体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普及的机遇,也面临着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必须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牢固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的构建提供必需的经济制度基础,还必须充分考虑意识形态自身的独立性,有针对性地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的建设。

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在这方面,尤其是网络化传播这种前所未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机制的形成,更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10]互联网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网络环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必然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网络传播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变化。在改变与更新传播方式的同时,应从更新、更深的层面来考虑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网络时代的路径更新,这显然也离不开相应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实现网络化传播,就必须形成相应的网络语言,并不断接受和更新其网络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有着这样的必要性,又面临特定的问题与机遇,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话语体系,最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要着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有用性,让人在传播、接受和应用的过程中感觉“可亲可爱”,形成愉悦的情绪,进而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接受与应用,最大限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施,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大众化”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必须首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内容,也必然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施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是用新的话语,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这不单单是“喜闻乐见”的问题,还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如何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与语言逻辑必须通俗化、生活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表达必须重视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并能及时将人民大众的创造总结和吸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中来,形成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语言。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世界地位的日益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也必须更加充分地考虑如何突出国际意识与影响力的问题,必须以软实力的形态,时刻代表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意识与理念,分享中国发展成果,赢得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话语权。[12]

世界上本来只有一种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却可以给予马克思主义以不同的解释,形成不同的话语体系。抛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方面的不同解释,抛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显然还存在着三个层面的话语体系:政治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学术层面或者说学院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以及至一般人民群众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政治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与语言逻辑的引导,直接作用于整个社会的各种观念,包括社会价值、理想和追求,是我党在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具体体现。学术话语是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的通用话语,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系统化的基础。大众话语则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而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话语,不仅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进一步接受实践检验的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逐级递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但很多时候,由于话语体系的不同,三者之间的沟通往往并不容易。这就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施。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的一致性、连贯性和衔接性。

我们之所以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解决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然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建设最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但是,这里,我们不仅需要在一般层面上来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必须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或者说,表达与实践的问题。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区别在于,理论话语是一种显性话语,是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文字构建特定的理论体系,通过文字和语言来准确地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而实践话语属于隐性话语,潜移默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包含着两种话语体系的结合,包含着我们必须能够用实践的语言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那么,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语言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和机遇,我们又该如何按照科学的逻辑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话语体系呢?这无疑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遵循上述语言逻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应对现实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同时,及时总结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必须领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立场出发,这也可以说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最为根本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意识。[1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学说,“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特征使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想真正做到“大众化”,就必须进一步形成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在尊重群众、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及时吸收受众参与,形成传播内容和传播话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思路,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确立,重点回答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发展什么和坚持什么的问题。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人民立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逻辑和历史的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不仅要在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还必须面向人民群众的实践,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来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真正提炼出既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既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又能体现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崭新话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有益的话语阐释,更好地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活动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化实践,也是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的时代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服务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不仅要能够从理论上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的伟大实践重大课题,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还必须不断地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吸收那些足以体现时代特征和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无限创造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4],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更好地用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来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实践,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还要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的文化自信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更来源于中国实践和中国精神对世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其实质就是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自信和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自信,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通过话语创新来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认同,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群众心里,进一步发挥其实践作用。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尊重群众的意愿,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随时转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的大众化,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实现大众化,获得网络话语权,还必须更好地适应网络传播,必须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形成特定的网络化传播方式和网络话语体系。在互联网日益渗入各个生活领域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为网民所接受,就必须形成网络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在不断适应和应用各种新媒体的同时,充分吸收一切优势资源,在实现资源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创新,在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可信性和权威性的同时,以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面貌占领网络阵地。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更是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同样,西方国家积累的许多先进和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化并不等于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需要通过增强理论自信,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话语权,辩证地对待西方话语观念,全面提升中国话语的全球影响力来最终实现。我们也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通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结 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思想建设工程,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要想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就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目标,认真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有用性,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运用大众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构建与社会需要、民众需要相符合的话语体系。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才能实现与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统一,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大众化话语哲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菱的哲学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