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对社会危机根源的论述
——“人”的现实存在与万物自然本性的背离

2018-02-11任小凯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私欲根源本性

任小凯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混乱动荡的时代,统治者用权力攫取利益,百姓的基本生存难以保障,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子使自己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表达,《老子》虽五千言却蕴含着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老子对社会危机的深思,对人类存在的探索,文中观点立足于文本《老子》,并结合老子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试图分析老子对社会危机根源的有关论述。老子深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当时时代社会政治制度急剧变动,百姓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都经历着磨难。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老子开始思考人类社会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自然无为”、“少私寡欲”、“弃智绝文”等思想。在老子看来,人是道自然产生的万物之一,“道”赋予人的本性就是人性,也就是人本性自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却离自然越来越远;社会危机的根源就是“人”的现实存在与世界万物的自然本性的背离,具体来说就是人们的“有为”违背了事物的自然状态。

一、万物的本然存在:道之无为

老子有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即是“无”,“无”经过道自身的矛盾运动而生出“有”,由“有”而生出万物。实际上道是兼有“无”和“有”,二者同出而异名,因为“无”,道才是无形无限的存在,因为“有”,道就不是虚空的,有了实实在在的存在。道以“无”为本,无是万物的本然存在,而“有”则介于道与道所生成的万物之间的一种存在状态。

老子透过“无”谈“有”,由“有”谈到人,他所关注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道生万物,而人类作为万物的一部分,是非常渺小的,是不能追逐万物主宰的地位,相反,应该小心翼翼的“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而不是为所欲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便由此产生。“无为”在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到达老子所设想的理想中的社会状态的根本方法和路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告诫人们不能带着私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要顺应自然,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有所作为。在老子的思想中,他崇尚自然,提倡无为,主张摒弃违背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的准则在于,不人为的破坏自然运行的规律,如果违反了这样的准则,那就变成了“有为”。

二、人的现实存在:有为

1、“有身”之“有为”

在老子看来,百姓的本性本应是淳朴自然的,这个时候,人的存在是本然存在,即“无为”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却逐渐丧失了自自然然的本性,开始追逐感官欲望的极致满足。《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是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满足;过分追逐驰骋田猎使人想要显露自己的才智,并且沉迷于此而失去自制;过分追求难得之货使人盲目的追逐身外之物,不安分守己甚至会为此铤而走险。一味的追逐这些感官欲望只会使人走向反面极端,危及到身体的健康乃至个人生命安全,人也就完全背离了自然的本性,造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道生万物,万物循道而动,形成自然和谐的世界。人也是由道产生,万物必须依靠其他事物才能生存,人也如此,人不仅利用了自然物,还要试图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物,这就是“人为”了。人的现实生存是“有身”,为了现实生存的意志去改变自然事物获得的物就是“货”,而攫取社会上的地位就是“名”,因此,老子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在老子看来,私欲的危害是无穷的,而人的私欲主要体现在对“身”的重视上,到底是名利的获得和物质的满足重要还是人的本然存在重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好名利、好财货的缘故,常常不知满足,不安分、不守静,私心和贪欲产生,人们也在追求这些物质欲望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然本性。在老子看来,私心、贪欲都是违背万物的生存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和社会的危机。

2、“为学”之“有为”

人类自身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其必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存在的知识,它的产生和存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事物独特存在的标志,不存在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知识。在《老子》中,有不少有关“为学”的论述,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为学”就是对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等学习和应用的过程,这是由社会伦理道德构成的社会所决定的。但是在老子看来,这些所谓的“知识”是仁义礼智信等狭隘的知识,不是老子所提倡的,在老子看来,追求这些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知识会使人变得“智巧”。《老子》有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原始的人类按照自然的道做事,不需要人为的制定规范来管理,但随着社会发展,自然的“道”却被废弃了,人为的造出仁义这些东西来规范人们;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时,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聪明才智,当人为的智慧被发展,伴随这些智慧而来的就是极为严重的弄虚作假。弄虚作假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甚至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于是就出现了用孝慈这些奖励手段来补救,国家处于混乱的状态,就有了所谓的忠臣出来挽救国家。《老子有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这些人为的东西,是统治者扰民的“有为”,是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枷锁,是导致社会世风败坏和产生盗贼等的原因,是最终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源。

在老子看来,人类的“智”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它会使人变得虚伪和奸诈,盲目跟风、投机取巧,这是社会退步的表现。《老子》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反对政教礼仪等这些外在的世俗之学,认为这样的“为学”愈多,伪诈奸邪之事就愈多,他主张人应该内心纯净,反朴归真,这样为道愈久私欲愈少,就能够越来越接近“无为”的大道。老子深刻的认识到,刻意的追求这些外在的知识会导致欲望的膨胀,这是一个向外求的过程,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老子看来,“为学”与人类维系自身的本然之性相违背,它会使人最终丧失自我的自然本性。老子主张的是一种万物“自然”与和谐的存在状态,“各复归其根”,然而,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的“妄作”和“多欲”,都违背了万物的生存规律与存在法则。老子反对“为学”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知识”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于知识的追求和获得最终会让人们陷入欲望的泥潭中、物欲的深渊中。

老子从未强调探讨知识的重要性,相反,他认为当时社会的“知识”是有违“自然”的,这种知识会造成社会的失序和混乱。老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努力寻求人类存在的基础,阐释人类存在的准则。老子基于世界变化无常的认识,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东西,他把关注的对象从外在世界转移到人自身的自然属性,把一种不可能的认知转为一种可能的行为准则,关注人类作为人自身的本然存在。

三、有为的结果:人类本然之性的丧失

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是“道”,而“道”的本性即自然,这种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无为”,也就是依道而行,自然而然。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人会产生欲求和贪念,很难做到“自然”,所以老子提出“无为”。从人自身来看,老子认为人的感官欲望和“为学”的求知欲望最终导致了社会混乱。老子从人们欲望的产生入手论述了“有为”的危害性,人类越来越追求欲望的满足,使得社会矛盾产生并加剧。作为统治者的君王,他们把自己的权力加之于私欲,扩大自己的疆域,造成战争不断,干预百姓的生活,导致社会崇尚“智巧”,社会风气的变坏,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质。

社会危机的根源是“人”的存在与万物的自然本性的背离,而人类自然本性的丧失主要表现就是人的“有为”,人对于知识的获得和私欲的膨胀。深入比较分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人类与自然界的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有“我”的意识,才使得私心欲望的产生,从而导致人类的“有为”,不断的去追求欲望的满足,以至于远离了自然本性,并且开始为所欲为,从而使社会混乱。在《老子》的思想中,人应该是作为自然的存在而存在的,然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却是处处“有为”,老子认为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人类自身开始作为“人”的存在,人类社会性的存在对各种“非自然”的追求,使得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被打破,人类作为“人”的存在与万物自然本性的背离,也就导致了社会危机的产生。

[1]老子[M].中华书局,2006.

[2]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白永军.老子“无为”思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3,(5).

[4]杨治刚.老子“无为”思想及其伦理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2007,(5).

[5]王敏光.略论 〈 老子 〉 的“有”“无”观[J].淮海工业学院学报,2006,(3).

[6]张小平.老子关于人类存在的思考[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私欲根源本性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回声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羊质虎皮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