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2018-02-11谢嘉梁胡祖凤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谢嘉梁 胡祖凤 虞 琪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杭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学术的发展是积累性、接续性、渐进性的。文献是记录知识、传播思想、积淀智慧、推进实践、提升认识的重要载体。认真搜集、阅读、整理、分析、评价与特定主题密切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是准确把握研究动态、探索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高效开展深度理论研究的重要步骤和前提条件。深度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科学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然选择。近三十多年来(1982-2018),国内外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理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高质量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1982年以来先后出现了两次研究高潮

马克思主义蕴涵着深邃的理论魅力和无穷的实践智慧,是一座巍然矗立于世界文明之中的思想丰碑。严格地说,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关问题的自觉理性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迄今历时已有三十多年。在近三十多年期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和渐趋丰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突出地体现在先后出现了两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前后(1987-1992年),当时正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空前艰难的低潮时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失去昔日荣光无比的执政地位。基于错综复杂和异常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社会各界主要是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突出强调和探讨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其检测方法;第二次发生在中共十七大胜利召开以后(2007-2018年),主要是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括辅导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问题进行初步而严肃地探讨,重点讨论了高校教师和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构成、特点、现状及提升路径。

此外,近年来还有学者重点聚焦青年官兵和乡镇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意义及方法策略等问题,撰写了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提出了很多有见地、有价值、有影响、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

二、迄今为止已初步形成了五大重点研究基地

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素养”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素质/理论修养”为篇名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精确匹配高级检索,可以得到的各类文献数量分别是15篇和88篇(统计截止时间是2018年3月30日)。其中,公开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仅有17篇,约占论文发表总数的16.5%,且有约68%的文献发表于2000年以后。中山大学哲学系齐鸣同志撰写的《大学生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载于《高教战线》1982年第8期)是笔者迄今查询到的最早专题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重要文献。另外,本课题组又以题名“大学生”并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素质/修养”为检索词对中国知网(CNKI)再次进行了精确匹配检索,可得到的文献仅有13篇。省部级以上高级别课题立项方面,据我们的初步了解,主要有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丁德科教授领衔主持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立项编号:BEA110055)、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主持的2013年度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经典著作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立项编号:13JDSZK0016)等六项。

概略地讲,围绕马克思主义素养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国内迄今已初步形成了贵州师范大学、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杭州医学院等五大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分别是阳黔花教授、伍小涛教授、沈卫教授、丁德科教授、胡祖凤副教授。江苏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思政教研室沈卫教授精心撰写的力作《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填补了该领域系统性学术研究的长期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丹丹同志在其导师孙迪亮教授的指导下就“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以山东省为例)”展开了极具针对性地实证研究,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国内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直接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研究对象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三、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后续研究前景可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还分别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与方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程与功能、“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与挑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独特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互联网络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方案与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现实困境和内在规律等重要相关问题展开了持续而热烈地探讨,先后推出了一批重要的、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此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国外学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直接研究很少,但国外的宗教信仰教育、公民道德品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高校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较为深入,成果颇丰。概言之,美国和德国非常重视“信仰教育”,澳大利亚政府把公民教育定义为“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领域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韩国“注重完善国民精神的整体性教育”,信仰教育的力度大大提高,日本“注重发挥社区机构在信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新加坡则擅长于用儒家文化思想进行信仰教育。

实事求是地说,上述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客观地展现了该课题研究的整体图景、发展脉络和学术谱系,为持续深度开展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关重大问题的后续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极为坚实雄厚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研究总体上偏重于抽象思辨和定性研究,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整体性研究偏少,而且鲜有训练有素、学养深厚的知名专家学者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课题,这极大地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观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基于上述客观情况,我们认为,新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仍有巨大的理论拓展空间,可以说“是一片名副其实的学术‘富矿’”。

[1]林雪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24.

[2]李戈.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生长点与新趋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5.

[3]胡祖凤,谢嘉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现状述评(2009-2016)[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3.

[4]胡祖凤,谢嘉梁.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评述(1990-2017 年)[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4.

[5]胡祖凤,谢嘉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问题研究概述[J].党政干部学刊,2017,(6):67-70.

[6]胡祖凤,谢嘉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若干问题探讨[J].党政干部学刊,2017,(11):61-64.

[7]周连顺,张若男.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9):115-127.

[8]刘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浅析油田基层班子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