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8-02-10

乡村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生产

赵 爽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及所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已成为发展重点,农业发展情况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农村现代化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并且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农村现代化发展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农业生产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经济管理以及保护资源和环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农业发展现状,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着重发展重工业,但是农业是工业发展的保障。因此,毛泽东提出必须优先发展农业。此时的农业投入举措便是农业现代化的雏形。国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大力建设农村水利工程,改进农民的作业器械,以促进农业从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机械作业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不仅加大对农业的生产要素投入,还开始尝试将农业与技术相结合,不断加大科技应用力度,推动生产技术现代化发展。此时,中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改为家庭式承包。专家提出,要想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是发展农业机械技术,使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向现代化转型发展。

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管理技术与耕作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不仅要求将商品效益最大化,还要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耕作的发展目的。

自21世纪以来,开始进行农业大生产,此时期农民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外来不可抗拒的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使农民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出“五个统筹”方针,其中介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主要有农业生产中耕作技术的改善以及农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社会大生产已成为大势所趋,农民民生问题的解决亦是刻不容缓。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符合“四化”方针,对于推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同时夹杂着众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例如,农业的带动效果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改革要做的便是使农业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让其成为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由此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其中,发展的限制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 经济发展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差

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政府在农村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应有所减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比值是一定的,财政收入减少,必然会导致农业发展消极,从而影响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同时,农民减少对土地的耕作,同样会对农业发展起到反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因此,国家应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总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及基础,为农业生产提供动力。

另外,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过去的农业生产对土地、山川、河流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这对后世进行农业大生产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如果耕作不计后果,那么农业再无可持续发展前景。因此,此时的农业发展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例如,大力推广农场轮耕轮牧等措施[2],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大背景下,使其作为推动力反作用于经济,促使农业经济发展壮大。

2.2 基础设备投入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桥梁、地铁等大型社会产品的投资力度,虽然同时对农业更加重视,但是相比之下,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捉襟见肘,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农业所能提供的物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政府对农业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够,民众使用的设备无人管理,受损严重的设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修而老化。对一些损坏情况较严重的设备进行报废处理,依旧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及物力,造成了国家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浪费严重。如果由专业的管理部门对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那么投入的农业资金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民生产提供更多便利。

2.3 科技投入不足,农业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进入大城市打工谋生,留下老人与孩子在农村生活,这种状态致使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效率不高、产出低下。而且农村的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不具有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及经验,很难对农业进行再创造,从而使我国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我国学习农业专业的人才缺乏,国家对农业创造的投入少,且大都并非“中国创造”,而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进行生产,实行“中国制造”,因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学习到的都是技术表面,并非精髓所在,因而容易形成形式主义,无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

2.4 农产品供求不协调

农产品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常出现不协调的状况。市场信息的传递速度较慢,或者市场监管存在偏差,都会致使农民的生产受到损害。农村的销售渠道窄,如果无法与市场相结合,将导致农民自负盈亏,农民的利益受到威胁,同时也不利于推动农村发展,增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农业的基础配置较为低下,无法与完备的工业设施相媲美,因而农业发展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低[3]。

3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3.1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其系统概述了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与发展态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指路明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应高举“五大发展理念”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做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

3.2 以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实现农业体系转型升级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创新,以局部带动整体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有重点意识,抓住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主要矛盾,从而促使农业转型发展。

3.3 构建新型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管理必须要依据规章制度进行,使农业生产制度化、规模化,使农业发展不断有新的突破。同时,要把控好传统与新兴农业之间的关系,调整二者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着重培育高产、绿色健康产品。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业生产问题是重点解决的方面,但工业是农业发展的带动者,我国还是要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建立新型产业联系,引导农民积极配合制度要求,结合政治方案,利用优惠政策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3.4 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政府与制度协同发展

政府服务于人民,因此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是市场中“看得见的手”,唯有政府大力引导支持,才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必须受政府监督,并与政府协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优良环境,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一手遮天,政府的工作范围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将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协同配合,下放惠民方针,同时采取银行贷款优惠制度,提高农民的投资积极性与参与度。

3.5 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降低投资门槛,建立农村合作社,鼓励农民投入资本,建立各项战略组织,形成以城带乡的生产体系,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对市场信息进行严格把控,防止市场垄断和恶意竞争,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氛围。

3.6 提高农民素质,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农民的素质决定生产的高度,其中,教育是基础性事业,是每个行业的基础,因而,大力发展教育、引导农民学习知识至关重要。政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支教、到农村当村官,通过人才下乡进行技术创新,引领农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改善农民固有的狭窄眼界,从而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3.7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新型农村服务体系

集约化生产有利于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效益。加强社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新型服务体系,使农业生产形成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化大生产。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8 实现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加大对农产品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促使其创造新的技术财富,为产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注重产权维护,提高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推动力。

4 结语

农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与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民生产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