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2-10梁瑞华

乡村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河南省土地融合

梁瑞华 周 帅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目前,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很快,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结合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1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河南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随着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中,使得农产品由单一用途向生产、加工和服务领域拓展,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拓展了农村产业的产业链,使得单一的农业朝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但就河南省总体情况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结合处于低级阶段,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的融合方式,导致产业融合的增值空间受纵向产业延伸不够长以及先进科技要素间的横向渗透的限制,最终致使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不高[1]。

1.2 产业融合主体素质能力不高且融合规模有限

目前,河南省新型农业产业融合主体发育相对缓慢,数量较少,发展不成熟,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欠缺,不仅成长速度慢,而且缺乏创新能力,这不符合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能力的条件,因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有限。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规模创新能力不足,较少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个性彰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特色内涵。同时,农民职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家庭(或大户)农场经营者广泛处于凭借经验种植、养殖阶段,大多数务农者只有初中和小学学历,并且集体年龄偏大。由于过去一直是小农经济思维,缺乏能够从事规模农业、现代农业所需的懂农业、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今涉农人才的稀缺制约了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顺利发展,造成了先进技术要素无法快速渗透到农业方面[2]。

1.3 融合企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农村第一产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的中流砥柱。大型种养业特别是养猪业,因为设施管理环境不完善、产业链不配套,不仅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选拔地方干部的硬性指标就是经济发展,因而使得一部分干部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并且,环境质量的警示机制不健全,缺乏对环境质量的评估,现行的村镇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和环境治理方案,缺少必要的治理和奖惩措施,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

1.4 建设用地紧缺约束产业融合发展

河南省农村仍以传统散户经营为主,与现代农业缺乏有效对接,成为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的主要生产区域,农田比例较高,供给建设用地的面积十分紧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等建设用地都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过程中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比较容易出现土地流转没有秩序的情况和混乱的场面,同样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村土地权属边界和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相对模糊,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大部分青壮年进城打工,农户兼业化倾向明显,留守老人固守传统的耕作方式,受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及农村保障事业发展普遍落后的影响,担心将土地流转之后,温饱问题无法解决,造成他们在土地有序流转和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上心存顾虑[3]。

2 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2.1 延伸产业链以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程度

将农产品的加工环节、运输环节、消费环节及后期服务环节融为一体,促进一体化发展。例如,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市场等,以此推动农村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小部分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还有农村产业化领头羊企业为该途径的实行主体,提高农村产业链技术开发能力,更好地完善产业链,构建供应链,强化价值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一体化进程。并且,围绕产业链延伸,围绕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新业态和新品牌,利用当地的经营文化和经营理念来打造农村旅游的景点特色,通过这些特色和生态娱乐休闲环境来打造属于当地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特色。通过农村各产业的优化重组,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从而带动农村电子商务、产地直销、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等进一步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城镇和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促进农村经济多功能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4]。

2.2 加速培育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在促进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融合主体的成长是重中之重,因此,应促使产业融合主体全方位发展,以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强化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这就需要一是规范并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一批具有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作社。同时,要鼓励农民积极加入,让广大农民看到前景从而自发融入。二是落实贯彻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融合主体管理机制,大力支持农村产业龙头企业成长,并更好地发挥其带动作用。三是鼓励产业以集群化方式发展,以领头羊企业为主导,以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种养基地为支撑,主要依托农产品加工制作企业、农业资本流通企业和涉农服务企业的密切合作与高度分工,逐渐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慢慢叠合的空间结构,由此提高产业融合主体集聚化程度[5]。

2.3 树立环保意识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农村融合生产方面,进一步推广深耕、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探索拟定并执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补助,通过轮作轮休等方式改良耕地质量,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化肥减量、农药减控、清洁生产、资源轮回利用和畜禽养殖技术的提高等[6]。全面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善“以奖促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摸索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非大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

2.4 加强土地流转并对产业融合建设用地给予支持

河南省要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立和集体资产权利改革;完善用地政策,在充分确定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承包、转让、出租、交换和抵押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的新方法,培育中介办事机构,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产权评估、流动服务平台,规范流动纪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动市场[7]。为了顺利推进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将土地项目单独列示,如农产品来源加工、仓储物流、原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乡村旅游等农村项目。建议各级政府土地总体规划制定、建设用地面积和年度规划指标,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进一步倾斜。在获得农村团体经济组织同意后,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条件下使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能够使用农村工矿、荒地、闲置宅基地等,使农村产业融合一体化项目得到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示范区的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要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实施优惠土地供应和审批政策。

猜你喜欢

河南省土地融合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我爱这土地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