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长县西苏家河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10

乡村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河村驻村贫困村

贺 轶 陈 嘉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2.陕西省林业厅,陕西 西安 710082)

当前,贫困依然是我国发展的阻力,贫困人口依旧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国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发展依然较为落后,特别是一些多山区、多民族的地区,贫困现象更加突出[1]。陕西省延长县西苏家河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因素,该村的贫困人口要想实现脱贫目标仍然比较困难。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帮扶下,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吸引扶贫项目,扶贫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探讨,以期为延长县西苏家河村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1 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点

1.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经过查询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及有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精准扶贫指的是一种系统化、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治理贫困的方式[2]。这种扶贫模式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这是与以往治理贫困粗放的“一把抓”模式相区别的。具体来说,精准扶贫包括准确判定贫困农户、针对农户家庭情况和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而进行精准式的扶助以及帮扶后到户进行回访和监督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等环节,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同时,精准扶贫要求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的扶助者加强管理,整合社会上的扶贫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3]。

1.2 精准扶贫的特点

1.2.1 实事求是,针对性强。精准扶贫是一种区别于以往的针对性明确的创新型治理贫困的路径,其与传统的反贫困理念一脉相承,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精准扶贫强调将“输血式”的帮扶和优抚转变成“造血式”的因地制宜、因户而异的帮扶方式,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得贫困人群在离开了一时的扶助举措之后仍然可以保持摆脱贫困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脱贫活动[4]。

1.2.2 重点突出,科学性强。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依托互联网数字化的工具,遵循科学有效的办事程序,根据最新的形势信息而做出相应的决策。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村往往基础设施落后,缺少适合的产业支撑,农户家庭缺乏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这是扶贫工作的重点。集合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联合企业下乡一对一指导帮扶贫困农村。

1.2.3 注重质量,体系性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要做好打攻坚战、长期战斗的准备。

2 延长县西苏家河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精准帮扶难度大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到精准明确地制定针对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帮扶政策,这也是治理贫困的中心环节。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贫困农户的界定标准复杂,制订帮扶计划不能一概而论。要想做到“一户一策”,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个困难家庭摆脱贫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物资和人力的工作。尽管近年来驻村工作人员深入延长县西苏家河村,贯彻落实驻村帮扶政策,但是在具体的帮扶过程中,由于地理距离较远、作息时间冲突及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驻村工作人员往往难以快速了解所在村的详细情况,扶贫小组成员虽然知识面广、工作积极,但是难以贴合贫困农户家庭实际,甚至存在个别贫困农户不愿接受产业帮扶的情况。帮扶过程更像是一种物质救济,只能解燃眉之需,不能给贫困村带来长期、持续的“造血式”改变。

2.2 精准反馈难度大

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不仅仅只包括确定帮扶对象和进行具体帮扶举措2个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在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之后,还需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并且做出绩效评估之后根据实际效果和计划的偏差进行反馈和调整。因此,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过后的管理、反馈环节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延长县西苏家河村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和治理经验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精准管理反馈工作进展缓慢。

2.3 产业结构单一

延长县西苏家河村结合实际发展养殖、种植产业是目前主要的扶贫方式之一,然而,由于被帮扶对象的平均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快速掌握新技术,只能从事简单的养殖或种植,摆脱贫困的难度较大。结合当地贫困农户致贫特点,组织发展养鸡、养猪及培育食用菌等养殖产业,通过合作社进行技术提升、再次加工、扩大规模及推广销售,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而且作为市场面前的弱势群体,贫困农户往往缺乏合理的渠道销售农产品,也往往没有行业领头的企业作为依靠。与扶贫部门相联系的许多企业虽然有心帮助贫困群体,但是由于自身企业条件和贫困地区不便的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根据贫困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

2.4 驻村工作人员待遇不足

驻村工作人员扎根基层,代表各单位直接与贫困农户长期接触,除了驻村补贴、差旅费报销及办公费用等有明确规定执行之外,驻村工作人员在交通、吃饭、洗澡、取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由于工作及住宿条件有限,用电取水不便,有的驻村工作人员长期吃方便面。有的驻村工作人员为了更快捷地走村入户,将私家车作为公车使用,燃油费用因无政策支持而无法得到解决。此外,对在驻村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表彰、奖励及慰问等方面的工作也迟迟未能跟上,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驻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 新时期延长县西苏家河村精准扶贫策略

3.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完善贫困农户社保、医保落实措施,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村,向村民及时宣传和普及医疗、养老保险,财政部门划拨扶贫保险资金用于补贴贫困家庭的保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定期联合医院组织医护人员为村民进行义诊,并宣讲常见病保健知识。其次,设立公益性岗位推动减贫,将贫困农户安排为护林员是目前延长县西苏家河村扶贫实例之一,贫困农户护林员年工资6 000元,按月发放,扶贫效果较好。此外,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重点在改善偏远山区的交通条件及用水用电的日常保障等方面多投入,可以考虑聘用贫困农户从事基础设施的看护等工作助力扶贫。

3.2 始终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驻村工作人员的调整、更换属实际情况,如何保证扶贫工作的无缝对接,更关键的是如何保障落实对贫困农户的持续帮扶从而实现“真脱贫”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驻村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走进贫困农户的家中,解决实际困难,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寒问暖、发放生活必需品、宣讲扶贫政策、提供发展产业的原材料、手把手地培训指导、联系技术人员上门帮扶、协调与合作社的供给以及收集扶贫反馈意见等具体措施,逐步规范帮扶工作流程,使得后续的驻村工作人员有章可依、有据可查,确保扶贫工作一以贯之。

3.3 完善产业扶贫机制

尽管现在政府机关已经与贫困农户形成了一帮一的帮扶队伍,可以分担一定的帮扶压力,并有针对性地施行帮扶举措,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延长县西苏家河村的产业扶贫项目缺乏长期性和科学性,产业扶贫机制并不健全,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不够精细。因此,政府应特别注重甄别扶贫项目的开发建设,可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为参与帮扶活动的驻村工作人员举办培训活动,增强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联合合作社帮扶和鼓励贫困村及贫困农户,在多方的帮助下建设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3.4 建立扶贫大数据平台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治理贫困问题也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精准扶贫要求治理贫困也可以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延长县西苏家河村要想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使困难群众永久脱贫致富,最好能够引进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贫困农户信息的细化分类和数据分析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判断帮扶对象的家庭生活状况变化和信息变动,更新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扶贫工作管理,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加大投入。

4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分享有效的治理经验,实现扶贫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总之,贫困人口的真脱贫,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且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猜你喜欢

河村驻村贫困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