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
——作文《做主》审题指导课评析

2018-02-10刘志容

中学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审题题目文章

刘志容

一次调研活动中,我听了九年级的一节作文审题指导课。课上,教师先讲了有关审题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审题的一些注意点,然后要求学生围绕“做主”这一题目“遣词造句”。全班四十多名学生主要造了这样一些句子:

1.我9岁时一个人做主去上学;

3.我自己做主规划自己的时间;

4.过年的压岁钱我自己做主使用;

5.我前几天自己做主做了一顿饭;

6.我自己做主骑电动车上学;

7.我自己做主邀请同学们来我家为我过生日;

8.我自己做主做我想做的事情;

9.我的地盘我做主。

……

①寒武系石牌组(Є2s):灰色页岩,呈页片状,岩石由粘土质矿物及少量陆屑石英组成。厚 40~50 m。

对这些句子,教师既没有进行恰当的评价,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只是含糊其辞地予以“通过”,而又进入到下一个题目的“审题”中去了。由于是“审题指导”,听课者没有能看到学生围绕这样的“审题”所进行的构思,更没有看到学生以这些审题为基础所写的文章。但可以想象的是,学生如果就以这些所谓的“审题”来写的话,可能不会写出多么精彩的文章。

学生所造的这些句子,除8和9有一点思维含量外,其他都属于浅表性的。一是思维的面较为狭窄,学生始终围绕狭义的“个人”生活经历来说事,没有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二是思维的容量小,缺乏深度,扁平化现象严重。三是思维的质量较低,学生不懂得“做主”的真实意思,误读“做主”就是自己去做某件事,所以就会出现“做主去上学”“做主骑电动车”这样不合逻辑的话语。

从以上现象,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学生作文中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庸作,其主要因素就在于他们的思维通道是堵塞的,是狭窄的。教师的指导应该在为学生打开思维通道,拓宽认识视野上多做文章。

一、由朦胧到清晰——突出思维的明确性

思想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离开了明确的思想,文章内容就是一盘散沙。而思想认识的高低,往往又决定了文章立意的高下,甚至影响到文章的选材与剪裁。

生活的单调、狭窄与枯燥,必然带来认识、思考的片面与琐碎。学生的思考往往与他们的年龄成正比,模糊、散乱、单一、幼稚。以“做主”为例,学生并不懂得“做主”的完整意思是“对某件事情做出决定并负全责”,特别是对“负全责”这一点,学生是不了解的,思想认识也是模糊的,所以他就会说“做主去上学”这样的错话。所以这样的审题是行不通的。教师要在如何使思维明朗、清晰上对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讲清楚题目的完整意思,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有条理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严密思维和严谨作文的习惯与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质量我们要予以关注。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审题所得出的认识,选择中心事情,围绕所确定的中心选取和组织材料,初步构思行文结构,有层次有梯度地表述。

在这方面,柳印生先生曾经总结了两个有效的办法。一是让学生写作前根据题意“列提纲”,一般来说,提纲列好了,行文就不会有大的偏差;二是让学生学会“段首概括”,这实际上是提纲的延续,它是对段落内容的概括与提炼。有了这两种方法,学生的作文基本上就能做到思想集中、中心明确、层次清楚了。

二、由浅表到深层——强调思维的延伸性

题意确立的深刻与新颖,不一定完全是自我独创,它可以是广度的拓展,可以是深度的挖掘,也可以是多维度的表达。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实质自然对接,拓宽通道,延长思路。让学生分析“做主”这一题目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1.“做主”为什么是必须的?

2.“做主”与“盲动”有什么区别?

3.“做主”有可能带来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

4.对“做主”如何进行“风险评估”?

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有一两点让人为之眼睛一亮,那也就难能可贵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让学生把视野放宽阔一点,注意思维的延展性。为此,对“做主”这一话题,我们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1.现实生活中,我们失去了多少“做主”的权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2.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那些“被做主”现象的发生?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考虑过动物的自主权利了吗?为什么总是我们人类去主宰它们?

学生为什么在审题上出问题?就在于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作文指导中,我们只注意各种写作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上列教师的课堂表现就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说到底,指导学生审题,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向”思考,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向前延伸。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逆向”思考、“多向”思考:

1.小到个人生活,中到社会现实、自然世界,大到民族、国家事务,“做主”分别意味着什么?

2.我们在强调自己“做主”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让更多人拥有“做主”的意识?

3.当个人利益诉求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我们怎样做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4.怎样辩证看待我们一直提倡的 “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为政理念?

这些思考,另辟蹊径,重拓新路,可一扫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的旧面孔,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妙思奇文。

惠特曼说:“放错位置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好的,恰到好处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坏的。”(《草叶集·序言》)而决定 “东西”(在作文中表现为所写的内容及其语言形式)能否“放”得“恰到好处”的关键,就在于学生的思维质量的高下。对文章题目进行审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的形成与规范的过程。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步入科学思维、智慧思维、艺术思维的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审题题目文章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三招”学会审题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缜密审题,准确建模,学以致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