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以《牡丹的拒绝》为例

2018-02-10孔杏格

中学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牡丹文本阅读教学

孔杏格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中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从阅读入手,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把教师的分析化为对学生的引导。本文语言优美生动,饱含激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

例1:“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急与渴望的心,涛涛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文章开篇先声夺人,以优美之词渲染铺陈出牡丹的美,之后用这样的语句描绘人们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阳的情形,看花人对牡丹的向往之情呼之欲出,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例2:“春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看似闲笔,却是极为重要的交代。牡丹的开花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作者正是抓住了牡丹因天气阴冷而拒绝开放这一特点,赋予花以人格精神的美,着力赞颂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

例3:“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各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赋予花以人的动作和神情,有着极强的形象感。

语言是形式,它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学生的阅读始终不脱离文本,在文本阅读中感悟语言,体会语言表达背后的意义和内涵。学习语言的构建,积累表达的技巧,目的是运用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鉴于此,任何讲解分析,都代替不了学生与文本的密切接触和真实感悟。感悟多了,积累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思想也会逐层深刻,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也会逐渐细腻起来。

二、从阅读入手,理清文本思路,发展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明白文本“写了什么”;第二步是明白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怎么写的”;第三步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写”。以上三个问题从文本出发搞清楚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就达到了较高水平,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提升。《牡丹的拒绝》文本表面思路清晰,作者用隔行分段的形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而内在的文本结构却有着深层的含义。学生阅读文本,理清思路的关键在于每一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进而思考作者如此行文的深刻用意。

第一部分写传说中的牡丹,第二部分写作者眼中所见的牡丹,第三部分是写想象中的牡丹。前面两部分是为第三部分蓄势,为第三部分的想象做铺垫。那么能否顺利且有说服力地引导学生到达第三部分,就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文本题目是:牡丹的拒绝,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文眼”。那么,牡丹拒绝什么呢?牡丹拒绝的是:寒冷和阴雨、苟且和媚俗、萎顿和衰老。接着,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第三部分的第20自然段给出了答案:“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着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关键语段,在涵咏中发展思维并提升思维的品质,深刻理解文本的构思特色。同时,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习作者的奇妙构思,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从阅读入手,提升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

《牡丹的拒绝》文质兼美,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构思,表达了自己独特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着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令人读后掩卷沉思。牡丹在中华文化的传统意象中被赋予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文本两处引用古诗赞美牡丹,引导学生精读本文,既是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又是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绝佳机会。传统中,国色天香的牡丹雍容华贵、惊世骇俗,作者笔下的牡丹却超越了“富贵”“繁华”这一传统意象。文本大书特书牡丹的“拒绝”,而拒绝背后是如磐石般的执着,是不屈从于强权的骨气!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不仅欣赏了牡丹的个性,同时也感知了作家本身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意趣。这样,学生与文本的作者情感共振,审美同频,阅读教学真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鉴赏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读者在研读文本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牡丹从“富贵”到“高贵”仅一字之差,作者却煞费苦心,精心安排,极尽铺陈之能事,正是要表达这一字的差别。惟其如此,审美才有了思想的高度,正如学生在读后感中所说:“执着是一种态度,但它却是一种不平凡的态度。执着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在执着的过程中,要失去很多,放弃很多。但只有执着,才有怒放的机会;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却是有价值的。”而这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常盛不衰的文化脉搏、民族气节!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务必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的“教”,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读”。教师“教”的目的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带入文本,调动学生从文本中来,再回到文本中去。从文本中学习语言的建构进而规范语言运用,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审美鉴赏,最终达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猜你喜欢

牡丹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三不够”牡丹节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牡丹”情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