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用化用皆合理,语言凝练文采增

2018-02-09阎永锋

中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名句语录外公

阎永锋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怎样才算“合理引用”呢?

①借用,即直接引用,“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

②化用,即间接引用,“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

相比较而言,直接引用虽然醒目,但过于直白,间接引用虽然隐晦,却更加耐读耐品。

【名家示范】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 “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人也是如此……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点 评】季羡林,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不完满才是人生》一文告诉我们:正因为人生还“不完满”,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努力追求,努力奋斗;也正因为人生难得“完满”,所以才需要我们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多与少;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我们应该追求人生的 “完满”,但不应该苛求人生的“完满”。

为了更好地说理,进而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作者在文章中多次使用了引用手法,其中既有直接引用式的“借用”,也有间接引用式的“化用”,文章语言因此而更凝练、更耐读,更通俗、更生动,文章也因此而文采大增。被作者直接引用的,既有苏东坡、方岳等人的诗词名句,也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伴君如伴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或源自《诗经》等鸿篇巨制,或源自市井民间的谚语俗语;被作者间接引用的,既有“鹤顶红”“涅槃”等传说,也有“手无缚鸡之力”“谈‘考’色变”“如来佛的手掌”等典故。无论是照搬照抄式的直接引用,还是改编、化用式的间接引用,都做到了“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而且能够“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因此都属于“合理引用”。

【佳作展示】

外公语录四则

一考生

跟随打工的爸爸妈妈漂泊多年,直到上高中了才回到外公身边,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外公的每一次教导都让我刻骨铭心。现梳理出外公语录四则,与大家共赏。

外公语录一:人不自救,没人能救。

我是以压线分数进入高中就读的,所以一个学年下来,十余门课程中竟有近三分之一不及格,于是高二分班时被分到 “提高班”——高二·十班。正当我准备“破罐子破摔”“就这么混下去了”的时候,外公找我谈话了:“我到学校问过了,老师们的一致看法是,你脑子聪明,但就是不肯用功……人生苦短,要珍惜青春年华……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要告诉你的是:人不自救,没人能救。”从那以后,我的学业成绩渐渐好了起来。

外公语录二:只有敢于正视错误,才会有勇气去纠正错误。

事情发生在高二下学期。也许是小有进步得意忘形,也许是本性难移恶习难改,因没能禁得住几位狐朋狗友的撺掇,晚上放学后进了网吧……正玩得疯狂、尽兴的时候,外公来了,拉起我就走,回到家也是一句话也没说。直到一周后我试探着询问何时“谈话”时,他才语气平静地说:“不用谈了,你这几天的表现告诉我,你已经知错、改错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孩子,只有敢于正视错误,才会有勇气去纠正错误……良好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学会自我完善呀!”

外公语录三:一花独放不是春,一人成树不是林。

进入高三,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几次月考,均稳居年级组前十名。就在我踌躇满志准备向前三甲冲刺的时候,外公又找我谈话了:“你们高三·十班是 ‘提高班’,学习吃力的同学不少,作为班长,你不能光想着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无视其他同学的进步需求呀!……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一人成树也不是林呀……要有‘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你何不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外公语录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就在昨天晚上,见我拒绝了全家动手而是自己准备着考试用品,外公高兴地说:“我相信我外孙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我用毛主席的一句话为我外孙壮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外公语录,有原创,有改编,有借用;外公语录,催我自省,使我明理,给我导行。

【点 评】这是一篇高考一等文,文章的突出特点有三:

1.角度独特,内容切题。考生是站在介绍外公语录及其出处的角度来解读题意、来诠释自己阅读有关名句之后的感触与思考的,如此角度独特而新颖;因为外公语录或是对名句的个性解读,或是对名句的改编、借用,因此这样的内容选择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2.构思巧妙,层次清晰。文章以四则语录为“骨架”,以语录出处为“血肉”,以名句传承为“灵魂”,其构思之巧妙可见一斑;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式结构,第一自然段属于总起之笔,第二至九自然段又均匀地分成四个层次,加之 “上高中”“高二分班”“高二下学期”“进入高三”“昨天晚上”等词语又散见于文中,使文章结构层次愈加清晰而严谨。

3.引用合理,语言个性。考生对试题所给名句的引用既合理又巧妙,堪称手段灵活、方法多样,其中语录一显然是源自名句一的,因此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语录二、语录三分别是对名句⑤、名句④的间接引用,语录四则是对名句⑥的直接引用,几处引用,或借用或化用,或明引或暗引,既使文章文采大增,也使文章更耐读、更耐品。另外,文章遣词造句得体规范,口语为主,短句为主,既充满生活气息,又不乏幽默色彩,显然是考生较为喜欢的一种语言风格。

猜你喜欢

名句语录外公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语录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