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读课须从“教一例”到“知一类”

2018-02-09周华章

中学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杨绛结论文本

周华章

2016年版新编教材精心构建了一个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曾以“看我走”“扶你走”与“放你飞”三部曲①形象比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阅读三者的教学指导重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地落实“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阅读教学理念,则承担着最重要的“得法”“悟法”任务的教读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读懂“这一例”,务必致力于从“教一例”到“知一类”。

基于上述认识,有感于近30年的阅读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角度优化教读课:

一、剖析思维的结论

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读懂“这一例”,但往往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后就草草收兵,没能引导学生就这些师生多向交流之后的结论深入剖析,总结学习语文的经验与教训,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若能趁热打铁,就势引领学生追究结论背后的“所以然”,才能收到以此类推、事半功倍的成效。

比如经过激烈的思维交锋之后,关于七上第五单元蒲松龄《狼》一文的阅读启示有四种意见:(1)邪不能胜正,无论邪恶势力多么强大,最终必将被战胜;(2)对于像狼那样的恶人,不能心存侥幸,要敢于战斗,善于战斗;(3)聪明反被聪明误;(4)与强大的对手竞争,要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攻其不备。至此还只是教读“这一例”,要实现“用教材教语文”,还需进一步追问:这些结论分别是从哪个角色的角度得出的?以后思考阅读感悟有什么经验?经过新一轮深入思考、交流、辨析,终于有了新的发现:结论(1)综合考虑了狼和屠户,结论(2)与(4)是立足于屠户的经验之谈,结论(3)则是从狼的角度谈教训。可见,横看成岭侧成峰,以后遇到新的阅读材料,首先要判断有几种视角,然后基于不同视角见仁见智。最后这类关于语文学习经验的结论的教学价值远远超过先前对于文章本身解读的结论,因为后者仅限于对“这一例”的理解,后者则是解读“这一类”文本的宝贵经验,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具有“闻一知十”的迁移功能。

二、反省思维的过程

很多时候,对于师生思考、交流、互动的思维过程的回顾与反省,往往有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经验。

如为了理解七下第三单元杨绛《老王》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笔者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出杨绛与老王交往的重点语句,从中概括二人的特点,进而分析“老王眼中的杨绛”和“杨绛眼中的老王”,还引述了老王作为回民的风俗习惯——临终前要拿着最珍贵的礼物,与亲友们一一告别。经过循序渐进地讨论,学生终于达成共识:老王将杨绛一家人当作最亲的亲人,并以自己心目中最贵重的礼物表达情意;但自命清高的杨绛却照例以钱表达谢意,完全没有顾忌老王的伤感和遗憾,不是对等的尊重和情感,所以才有“愧怍”之说。至此,“这一例”具体的问题较为圆满地得以解决,但若止步于此则甚为可惜,还必须再往前走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我们是如何步步为营地解决疑难问题的。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终于明白:一方面要反复研读文本,答案就蕴含在文本之中;另一方面,还需参考一些文本之外的背景性知识,以求更加全面地理解。以后阅读文学作品大致可以“依葫芦画瓢”,如法炮制。

再如分析七上第六单元安徒生 《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的形象特点。在较为全面地把握了皇帝的个性之后,我们引导学生们回顾刚才的思维路径,进而梳理出阅读文学作品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两种思路:一是演绎法,即先谈谈对人物的总的初读印象,再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印证和补充;二是归纳法,即先找出文中关于该人物的所有描写的语句,然后归类分析其主要特点。学完“这一例”之后,以后遇到阅读“这一类”文章,学生都可以内行地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归纳思维的方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教读课尤其要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

1.思维的“放”与“收”

在颇具思维空间的问题的讨论中,宜先尽情放飞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思维水平,然后再辨析其优劣,并分析“所以然”。这样既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又能锻炼思维的准确度和思辨性。比如分析七上第五单元郑振铎《猫》的主题思想,我们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阅读感悟,得到如下几种结论:(1)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武断;(2)只凭个人好恶、私心和偏见做事,常常会出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3)要仁爱,不要残忍;(4)深处不利处境时,更要自尊自强,否则更可能招致不幸。如果就此罢手,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必须再进一步:不仅如上文所述那样让学生明白不同视角决定不同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从情感倾向、详略安排、对比衬托等方面仔细分析,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思维的“顺”与“逆”

此处的“顺”是指按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正向地思考问题,“逆”则反之,从不同寻常的角度逆向思维。比如在理解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为什么要通过“帮‘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详情”这四件事表现藤野先生这个问题时,既可以顺向思考每件事有什么侧重之处,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个性品质;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去掉任何一件有什么不好,从而领悟每个片段对于完整地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作用。再如品味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不仅可以正面思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可以删去它们看看效果有什么落差。如果善于顺向与逆向相结合的思考,往往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3.思维的“横”与“纵”

横向思维偏重于由此及彼的联想,力求在丰富的同类案例中触类旁通;纵向思维侧重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力求抽丝剥茧地透过现象洞悉本质。比如品味朱自清《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既可以联想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和鲁迅《雪》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想象春花繁盛、蜂争粉蕊的逼真景象,体味一字风骨的妙处;也可以从蜜蜂的数量、声响、状态、姿态等角度细细品味和想象,再现繁花似锦、蜂围蝶阵的动人景象。再如理解郦道元《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绝”字的意思,一方面可以横向联系本文中 “沿溯阻绝”“绝山献多生怪柏”,或联系林嗣环《口技》一文“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等句,甚至联系成语“恩断义绝”“络绎不绝”“断子绝孙”来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纵向探究“绝”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因形溯义可知其本义为“断丝也,断之则为二”,引申为“横越”“穷、极”“极致”。这样纵向与横向相结合,既有彼此例句的勾连比较,又有汉字源流的分析对照,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往往能准确地把握该词语的意思。

4.思维的“粗”与“细”

思维的“粗”是指初读文本之后获得的初步的整体感受和概括认识,思维的“细”则指具体到重点语句的细节探微和局部品味。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曾让学生就“一个 的皇帝”这个副标题填写修饰词。②学生填写的“愚蠢”“爱美”“虚伪”“不可救药”“无能”“无知”等词语,就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的粗略把握。宁老师进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做些解释”,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深入文本细部深思熟虑。弄清主人公的特点之后,宁老师进而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是第二次要求学生“粗”的思维,意在从整体上把握要义;进而要求学生自圆其说,从文本中找寻佐证的理由和依据,其实是第二次引导学生运用“细”的思维。如果学会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及细地思考,往往能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训学生逐渐成长为内行的阅读者。虽然新编教材着力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材体系,但得法、悟法的关键在于教读课。因此,教读课在引导学生们弄清楚“这一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之后,切不可鸣金收兵,尤其需要从对思维结论的辨析、对思维过程的反省和对思维方法的归纳中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梳理语文思维的规律,真正实现“教一例,知一类”,最终达成叶老所倡导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①胡明道.《胡明道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②俞万所.《一堂好课的阅读历程——读宁鸿彬老师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杨绛结论文本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选择
选择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