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应从汉字中汲取养分

2018-02-08彭元正

中国石油企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统一汉字文字

在前几期“卷首语”中,我表达了对当下很多人过分依赖电脑、手机而不会写文章、不会写中国字进而发出了“向‘低头族’宣战”的感慨,得到了很多读者点赞,加上前些日子拜读了非常有汉字功底的老领导陈维忠出版的“形似神似灵似”的毛体书法文集,又引起了我的相关思考,这一期我再说说中国汉字的伟大魅力之所在。

文字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开花的先后顺序和秩序。中国3500年前便有了甲骨文,在3000年前的商朝,就基本上形成一个文化统一的大国。2500年前孔子用定型的汉字著书立说时,各诸侯国文字还未完全统一。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让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语言文字。这个时候,无论天南地北,无论操何种方言,“所书所写皆汉字也”,文字相同,文脉相通,文化相融,汉字突破了方言的障碍,让中国人形成了统一的文化。

人类最早创立的文字本来都是象形文字,只有它能把中国文字“统一”到了“横竖撇捺一眼就能望穿秋水”的理想境界,而不像世界很多国家那样的文字总是“雾里看花”。欧洲的文字就是这么个状态—那么多小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算是大的,也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大;那么多小国家,如梵蒂冈、摩纳哥、卢森堡,就像中国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县那么大,从这头到那头几十千米,飞机一起飞就跑到国外去了。殊不知这几十个国家就有几十种文字,几十种文字就是几十种文化,你想聚在一起岂不是如隔山隔水雾里看花吗?欧洲人做梦都想统一,建立欧盟用欧元,但就是统一不了,为什么?发展差异是表象,文字不统一是根源啦!

说中国的汉字伟大,就伟大在它传承的是中国文化,凝聚的是中国人心的力量。

汉字的源远流长并一直流传下去,同时还富有强大的穿透辐射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字都是在中国创立汉字2000到3000年后,公元1000年前后创立或形成的,而且基本上是形形色色的拼音文字。尽管大英帝国的炮舰把英语传遍全世界,但距今仅有400多年的莎士比亚原作,很多讲英语的现代人都看不懂了。而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就连很多稚气未退的孩子也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你说汉语的穿透力有多强?试想,如果没有孔丘,哪有“十五而有志于学”;如果没有孟子,哪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没有老子,哪有“骑青牛出关”;如果没有庄子,哪有“翼若垂天之云”。中国汉字承载的中国文化积累,让中国人始终有着统一的文化认同,并如水似风,滋润无声,强大无比。

笔者倒不觉得前阵子那个著名的大学校长把“鸿鹄”一词念错有什么丢人,谁不念错字呢?尤其是有文字秘书的领导!重要的一点是,这位校长在大庭广众念这篇讲话稿之前,却小看了中国汉字的神秘,有的念偏旁发音就对,有的念偏旁发音就不对,如这位大学校长能在讲话前再查查字典确认一下,或者是问问身边的孩子,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你作为教书育人的名牌大学领导,念错中国的汉字自然要让人们产生“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唏嘘,鼓倒掌也属正常。

记得小时候上学时,常听老父亲念叨的一句流行的话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几十年过去了,我想这句话仍然有力量。据了解,北京市近几年高考理科生的人数始终是文科生人数的两倍多,这里面还有许多因理科成绩不好而“被迫”学文的,可见文科在整个社会都没有什么地位。还有一种现象是对英语的重视超过汉语。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直到考博士、考职称,英语都是“一票否决”的绝对“主科”。再加上现在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对汉字大不敬”现象,其中忽视和远离汉字的书写就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表现。眼下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还有待于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圈子,少一点虚拟、虚幻和虚妄,多一点真心、真情和真实,养成多动脑、多看纸质书、多动手写汉字的良好习惯。

文化自信的基础首先是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应从汉字中汲取养分,如果连中文、连汉字都学不好,又何来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统一汉字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热爱与坚持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统一数量再比较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