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工科本科生就业观问题的形成与未来发展

2018-02-07胡骥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33期
关键词:就业观工科本科生

胡骥

(沈阳理工大学,沈阳 110159)

1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化的发展阶段。呈对称态的新经济结构不同于以前的总量化经济,从较为单方面的追求规模最大化,逐渐向发展模式最优化转变,形成再生型发展,进而实现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的可持续循环经济模式[1]。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国家的发展建设不断面临着新变化、新情况与新矛盾,这对作为建设力量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工科毕业生是充实到国家建设中人员比例最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其中,本科生由于毕业即进入到各行各业,因此工科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国家的总体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毕业生总体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大学毕业生数达到765万,2017年大学毕业生数达到795万,而2018年大学毕业生数更是达到了820万,创历史最高[2]。加之当前,热门冷门专业差距不断加大。热门专业不论是从招生到毕业都备受关注,也正因如此,热门专业招生人数、录取人数以及毕业生数量都不断增加。而相比之下,冷门专业从报考到招生到毕业,人数就难免差强人意了[3]。

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数连年增加。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成为广大社会关注的焦点。

3 当前工科本科毕业生就业观问题的形成状态

当前,我国高校工科本科生的就业观问题形成主要基于四种形势矛盾。

3.1 总量矛盾

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切换至中高速,优胜劣汰成为行业内常态现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随之萎缩[4]。在高校扩招政策下,毕业生总数连年增加,工科本科生因为大部分高校传统专业设置,其毕业生数占据高校毕业生总数大半以上,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进而造成工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总量相对缩小。

3.2 结构矛盾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建设对于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专业性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实际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较市场的发展滞后了不少,工科本科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与日益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市场需求相脱节,进而出现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无法适应用人岗位。

3.3 稳定性矛盾

受传统观念影响,工科本科毕业生由于多数来自计算机、机械、自动化、能源等专业技术类专业,所以他们在就业领域、行业和地区的选择上都相对集中,热衷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上广深津这些一线大城市,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跨国外企等这些所谓“稳定有保障的体面工作”[5]。相比较之下,能够提供更多岗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对于毕业生吸引力明显不足,而且有部分人由于求稳的心态对这些民企不能提供“稳定”的工作抱有偏见。

3.4 专业对口矛盾

专业对口是指从事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工科本科毕业生所学的大学四年课程包含了许多专业课程,从他们高考填报志愿,到录取,入学学习,再到毕业,学习生涯中专业学习占了绝大比重。这就使工科本科毕业生容易从内心产生一种叫专业对口的情结。专业对口情结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从事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工作的一种心理趋向和习惯,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则是白白浪费了大学时光。”

4 未来工科本科毕业生就业观的发展趋势

4.1 基层就业逐渐形成共识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产业结构正进行着转型升级,各行业内竞争力弱的企业面临着淘汰。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传统的国有企业也将面临各个方面的调整。经营状况很不好的企业将会破产或被合并,那么企业就会进行人员缩编,造成一部分人失业。而有的企业由于转型升级,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许多传统人工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高端化。

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更多的工科本科毕业生将逐渐认清形势,将自己择业的眼光放到比较实际的层面上,能够提供更多岗位的中小微民营企业会成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同时,国家和地方省市现施行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三支一扶、公益性岗位等基层就业项目,项目政策日趋完善,选拔制度更为公开透明,毕业生对基层的认知也逐渐脱离老少边穷的印象层面。

4.2 更多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

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多种形式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当前,许多企业有了政府鼓励吸纳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积极投放创业项目。企业中科技型产业居多,需要相当比例的技术支持,工科毕业生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学校在政策的推动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和产学研交流。各地市政府为毕业生建立创业孵化平台,发放求职创业补贴。这一系列的行动都在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搭建广阔的舞台。

4.3 积极“慢就业”成部分趋势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现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家庭具备为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提供一定经济来源的能力。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的变迁,使得许多新型职业不断涌现,这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面对如此多样化的职业,毕业生从中选取作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需要一定的选择时间。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毕业后面对众多的职业选项,不立即就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职业搜索也是一种理性。

当前,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95后”,这一代的年轻人思维活跃、独立性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往往有自己的主见和打算,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教育和积极引导下,他们注重如何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体现出自身的能力和作用,而不是消极地以“慢就业”为理由做“啃老族”回避压力。学生毕业后没有立即工作,而后通过选择暂时的游学、支教、创业考察等方式,体悟社会的方方面面,沉淀自己的人生,进而逐渐寻找到自身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就业观工科本科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