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郑州市文化扶贫问题研究

2018-02-07边铀铀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郑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

边铀铀,刘 涛

(1.郑州轻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文化所,河南 郑州450000)

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现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文化部2017年出台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扶志”与“扶智”作用。目前,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关键阶段,扶贫的难度更大,扶贫的任务更加艰巨,贫困人口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贫困,更多是思想和志气方面的贫困。文化扶贫就是通过“扶志”与“扶智”,改善贫困人口的精神文化面貌,推动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转化,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进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1]。对于处在决胜小康社会和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关键期的郑州市来说,必须深入挖掘郑州市文化扶贫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通过文化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双脱贫。

一、郑州市文化扶贫的基本情况

郑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文化扶贫工作,推动精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资源产业转化水平得到改善,贫困人口自主脱贫动力增强,文化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文化惠民,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郑州市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扶贫成效初显。第一,文化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郑州市文化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3年至2016年,郑州市共得到国家、省级拨入文化专项资金1.91亿元,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2016年,郑州市行业部门向贫困村户投入的包括文化项目在内的各类扶持资金共计2.29亿元,受益贫困户2.8万户;行业和社会扶贫资源投入也不断加大,2016年,郑州市社会力量向贫困乡村投入各类开发资金共计6.18亿元,其中向贫困村、贫困户捐款捐物1300万元,项目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5万户5.3万人。第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郑州市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2016年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3893万元,在32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下达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贫资金5014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9个;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每年每个村投入1万元,用于文化设施维护和文化活动的开展。郑州市通过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条件。

2.文化富民,文化产业带动农民脱贫。郑州市着力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有力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第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利用,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一是举办培训班。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能力,三年来,郑州市针对贫困地区先后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16期,数百名传统村落中贫困农户的手工技艺传承人得到培训。二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保护和利用形式。比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场表演并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展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公园、广场、社区、乡村等展演宣传,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馆,组织参加特色商品交易展览会等,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拓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渠道。第二,利用特色文化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依托贫困村的生态、人文资源,采取“搬迁+种植+旅游”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郑州市2016年共扶持旅游产业园、红色文化游、生态文化游等区域特色经济项目8个,辐射带动贫困村10个,带动贫困户就业908人。各(县)市区也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扶贫新模式,上街区探索实施“知名书画家+农户+学员+商户”的方式,采取“互联网+艺术”的商业运作模式,壮大村组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贫困村面貌。新郑市加快具茨山景区开发,其中,景区卫生保洁、林木管护、特色种植等,预计会带动2000余人就业、500余人创业,增强了贫困群众奔小康的文化自信。

3.文化育民,增强自主脱贫能力。郑州市不断加强贫困村的文化输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第一,文艺输入塑造脱贫致富“精气神”。文艺既可以催生精神力量又能带来经济效益,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强大正能量。一是对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群众和文艺工作者开展文艺理论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对文艺认识的深度,提高扶贫题材的艺术创作和展演水平。二是通过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打造少儿美育工程教学基地,把文化融入贫困地区的国民教育体系中。三是市妇联、共青团、文联等积极组织文艺志愿者及基层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推动戏曲进社区、进学校演出,改善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帮助其树立脱贫的动力和信心。第二,技能融入提升“支撑力”。一是加强“雨露计划”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近年来,郑州市共投入扶贫培训资金384万元,通过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教育补贴、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全日制本科扶贫助学补助等项目,先后培训贫困人口6024人,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使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二是科技项目引导,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6年郑州市通过扶持科技产业化扶贫、光伏产业扶贫试点等54个产业化扶贫项目,让2.5万贫困人口受益,明显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科技意识和收入。如在登封市试点开展了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安装了15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发电后带动500户贫困户获得持续收益,受益贫困人口达到1600人。

二、郑州市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对文化扶贫的认识有待提升。郑州市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对文化扶贫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第一,对文化扶贫的内涵认识不足。目前的文化扶贫还是以“送文化”为主,认为文化扶贫仍然是送活动、送补贴、建设施,没有注重贫困地区文化的自主建设、自我发展,忽视了贫困人口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脱贫技能的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能挖掘不足,贫困人口脱贫的信心和斗志仍然缺乏。第二,对文化扶贫的作用认识不清。目前对于文化扶贫的作用还停留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层面,既没有认识到文化扶贫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又没有认识到文化扶贫可以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领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更没有认识到文化扶贫还可以推动农村转型,引领农村发展方向,改善农村整体面貌。第三,贫困户对文化扶贫认识不足。有些贫困户是不愿脱贫,认为不努力就可以享受各种资源挺好的,“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有些贫困户是不会脱贫,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脱贫技能不足,而且缺乏把文化扶贫项目、技能培训转化为脱贫能力的意识。第四,文化扶贫工作开展滞后。在文化部《“十三五”文化扶贫的实施方案》出台后,很多省市都已经出台相关文化扶贫文件,目前郑州市还未启动相关工作,不仅缺乏关于文化扶贫的工作方案,而且缺乏关于文化扶贫的专门文件,尚未把文化扶贫摆到重要位置。

2.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郑州市贫困地区的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公共文化设施薄弱、文化人才缺乏的问题突出,文化扶贫任务依然艰巨。第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设施是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扶贫的物质基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贫困村的文化扶持力度不够,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以至于有些贫困村的文化大院仍未建成,文化活动缺少场所。还有一些贫困村的文化设施缺乏引导和管理,维修不及时,设施陈旧老化不能使用。第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文化服务是实现文化扶贫的有力抓手,其核心在于服务。乡镇机构改革后,综合文化服务站人员缺乏,基层公共文化条块分割,文化资源分散,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第三,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匮乏。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由于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强,缺乏规范程序和标准,其岗前培训效果不佳,服务方法和技能不足。由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无法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人才的流失问题严重。

3.方式单一,文化扶贫的措施欠缺创新。文化扶贫方式单一、创新不够,对当地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产业的重视不足。第一,过于注重文化活动的开展,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郑州市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农业和景观资源,但是开发利用不够,文化扶贫仍然以文化资源的输送为主。已有的扶贫主要是依托科技、加工类产业,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本地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开发滞后。第二,产业扶贫方式还不成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宣传、展示层面,产业转化的途径缺乏。个别贫困地区虽然初步探索发展了文化旅游业,但是缺少规划,管理不规范,现代科技运用不足,缺少现代产业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第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方式滞后。目前扶贫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力度不够、方式单一,扶贫呈现暂时性、任务性和分散化的特点,扶贫多以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等形式为主,扶贫资金使用相对分散,扶贫的目标相对单一,扶贫资源没有形成合力,难以集中解决贫困人口的文化需求。

4.动力缺失,文化扶贫的新动能需要挖掘。

随着农村资源不断外流,村庄空心化问题明显,脱贫内生动能缺失。第一,资源外流问题突出,脱贫的基础弱化。随着打工经济兴起,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不断外流,人力、物力资源逃离乡村,村庄经济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以及社会治理都缺乏核心力量,内生动能难以形成,脱贫的难度加大。第二,不良社会风气凸显,脱贫的环境不力。部分地区贫困人口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内在脱贫致富动力;有些村庄的攀比之风还比较严重,消费主义、“面子”观念盛行;村民传统的诚实守信、以和为贵等道德观念丢失,村庄矛盾时常发生。第三,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脱贫的能力不足。郑州市农村贫困人口多是低保五保户、贫困老年人、因病致贫户等,他们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有些甚至未上过学,脱贫能力较差。已有的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与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不适应,培训内容难以有效转化为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郑州市深入推进文化扶贫的思路与对策

1.树立文化扶贫新理念,确立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地位。要突破一般意义上的送文化、送活动以及把文化扶贫工作当成行政工作的传统思路,确立文化扶贫的大战略、大思路,明确其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核心性地位。第一,按照国家扶贫攻坚与文化扶贫的部署,尽快制定《郑州市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文化扶贫的目标、任务、措施,把文化融入扶贫攻坚总体部署中,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让文化扶贫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性内容。通过政策制定、机制建设塑造起扶贫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让文化引导、推动和支持精准扶贫战略的开展,构建起扶贫中积极、公平、科学和有效的文化体系,助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助力郑州市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第二,建立文化扶贫的工作推进机制,尽快成立全市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文化扶贫工作机制。同时,必须明确文化扶贫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建立滚动计划和路线图,设定时间表,签订任务书,明确文化扶贫责任分工,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2.突出瞄准率,提高文化扶贫精准度。文化扶贫要到村、到户、到人,要突出精准、精确和高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坚持全过程责任式管理。第一,扶贫对象要精准。目前文化扶贫的精准度仍然不够,贫困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缺乏等问题突出,扶贫要精确到村、到户、到人,要通过实地调研、贫困测定等,掌握当地文化建设情况及文化贫困程度,确保扶贫对象精准[2]。第二,资源使用要精准。通过市、县、乡、村四级核实,确保文化扶贫资源投入精准。文化扶贫资源使用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把文化资源用到贫困地区最为需要的地方。第三,扶贫措施要精准。要设立文化扶贫到村、到户的精准措施,从教育扶持、技能培训、价值输送等层面进行全面帮扶,为贫困户量身定做扶贫措施,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能力不足问题。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人才帮扶等层面建立综合扶贫措施,构建项目带动、整村搬迁、产业开发等多种模式,帮助贫困村实现经济的转型提质。

3.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带动脱贫。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扶贫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纽带,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构筑相对规模化的文化产业经济圈,逐步形成以点带面,规模发展的格局。第一,实施文化产业“一村一品”工程。通过资源挖掘,找到可以产业开发的资源,借助各种平台和载体推动产业开发,进行市场化运作,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培育品牌,走一条文化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特色路子。从郑州市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来看,可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等特色文化产业,要突出创意、科技、故事等要素,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具体来说,文化旅游业要结合地域实际,突出特色、重点和优势。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地区,要立足于农耕文化,以特色农家乐为载体,突出乡村娱乐体验项目;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的村落,要立足于实体文化产业,依托亮点景观建设,打造历史文化特色村镇。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的开发,要结合郑州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剪纸、武术、舞蹈、戏曲、雕塑、民俗等资源,通过产业化运营,重点打造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并带动周边乡村的融入发展,形成地域文化传承、产业转化和脱贫致富的示范区。第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通过项目带动、聚合发展,逐渐优化发展模式,突出发展实效。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园区带动模式,引导文化资源集聚、企业集中,增强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能力,同时也让贫困人口能够就地就业。二是重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可览、可游、可玩、可居的田园景观和集生产、展示、销售、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体,让农民变为居民,带动增收。三是加强贫困地区互联网的应用,借力郑州市交通和物流优势,推动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电商基地建设,打造“智慧乡村”和电商示范村。

4.注重贫困人口素质培育,提升自主脱贫能力。贫困人口致贫的根本原因就是素质较低,就业机会缺少,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能力不足,因此要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综合能力。第一,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塑造新面貌。要充分挖掘郑州市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传播,让贫困人口深刻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一是着力传承勤劳、朴实、厚道的民风,把优良的民风融入到生产生活各方面,塑造贫困人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致力于改变贫穷的现状。二是通过各种文艺演出、电影、宣传片播放等方式,弘扬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和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革除各种陈规陋习,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第二,通过加大资源投入解决教育脱贫问题。要尽快制定全市教育精准扶贫规划,督促各县市区制定详细的落实方案。高度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教育资源投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将精准扶贫家庭的在读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进行全程脱贫资助,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即使家庭已经脱贫,也要继续对其子女进行同一学段的资助[3]。第三,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我能脱贫”。一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推进“造血式扶贫”工程的实施,完善贫困劳动力职业教育补贴、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综合培训体系。二是借助网络技术,联合郑州电视台、电台及大河网等,打造郑州文化共享频道播出平台,通过开设精准扶贫惠民服务电视专栏、网上专栏等,播出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农技致富等节目,让贫困人口足不出户即可掌握知识、增长技能、获取信息。

5.加大文化扶贫投入力度,构建有力的脱贫支撑体系。在物质扶贫不断深入的趋势下,要继续加大文化扶贫投入力度。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改变农村文化财政投入增量长期低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其他农村公共服务的状况,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比例,逐步提高村级文化建设转移支付补贴力度。二是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扶贫领域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拓宽文化扶贫的资金筹集渠道。第二,加强人才投入力度。一是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人才培育、推动文化志愿者进入扶贫等,建立起一支“永不走”的文化扶贫队伍。二是确保村文化队伍达到“三个一”,即拥有一名文体宣传员、一个群众文体团队和一支志愿者队伍。创新方式,推动文化人才下挂,每年市文艺单位要选拔一批文艺单位专业人才到贫困村服务,通过结对帮扶、辅导培训、下挂锻炼等方式,帮助贫困村建立秧歌队、戏曲协会、文化小广场等,推动贫困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三,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引导文化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谋划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数字馆、文化生态保护区、文艺创作阵地等项目,以项目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制定文化扶贫项目落实举措,通过土地、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激励,鼓励大型文化项目落地贫困地区。强化文化产业项目帮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推动旅游、影视、动漫、印刷等产业基地建设,让贫困人口能够就地就业。

[1] 廖恳,袁华.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9).

[2] 刘涛.可持续视角下农村贫困治理的路径探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7,(6).

[3] 马洁华.农村贫困转型与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猜你喜欢

郑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