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获得数学课堂中的高效活动经验

2018-02-05韦少林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倍数因数长方形

韦少林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从动态上看,它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经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不仅要重视教学的结果,更要重视教学过程。所以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开展呢?下面将浅谈下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提高的。

一、提高学习的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没有高昂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是很难有较高效率的。哪怕你老师教学水平再高,也只是你一人的舞台,孩子只是无数个旁观者而已。即使他也能掌握这些知识,但是也只是表面的,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候,就得下一番功夫,努力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先喜欢教学内容,再听你的课。

前几日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时,就设计了学生身边熟悉的导入:课间休息时候,你追我赶——同向而行;操场练习时候,不期而遇——相向而行;同學生气时候,各自不理——背向而行。然后让孩子模拟场景,孩子们兴趣很高。

在教学难点时候,采取独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小组交流、老师讲授等多种方式,从而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经验的习得就很高效。学生自己参与了,就不再是听众,真正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数学模型,获得高效活动经验,想必知识点是终生难忘的。

生活经验可以顺利帮助孩子们经历、体验新知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活经验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对比于不切实际的理论来说,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学生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二、提高自我推理意识,鼓励自己演绎的过程

在我们的知识海洋中,有这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与渔。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我们教师要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实行有效对接,从而自己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全盘听听听。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候,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引导孩子们把新图形转化为我们已知的图形。在这一推理过程中,我大胆鼓励孩子们,可以移一移,拆一拆,分一分,补一补,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变得勇敢了些,开始拿出自己的教学工具,动手实践了。经过了十几分钟的等待,孩子们的脸上乐开了花。原来孩子们成功转化为长方形了,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所以如何把握这个度,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就得在上课之前花费一番工夫。得对学生水平有个大致的前测,这样才好做个对比,从而开展后测。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富有生活型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这样学生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更深刻。

三、提高思考的力度,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操作、学生思维、学生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时候,我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

生:每个都是1平方厘米。

师:好,那要是摆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生:12个。

师:下面动手摆一摆,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生:我们的摆法是,每行4个,可以摆3行。

师:这个和每行3个,可以摆4行,一样吗?

生(比一比,看一看):是一样的,形状一样,只是位置不一样。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每行6个,可以2行。

生:每行12个,可以摆1行。

师:所以我们说1,12,2,6,4,3是12的因数。

师:我们按照从小到大顺序可以说,1,2,3,4,6,12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是2的倍数,是3的倍数,是4的倍数,是6的倍数,是12的倍数。

师:你能用同样方法找一下16的因数吗?

在操作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经验,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是喜欢的,因为能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既然是有用的,所以学习的欲望就高涨,学习效率就是高。

知识的获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也步步惊心,所以我们教师在潜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思考如何让孩子获得高效经验,这样才能在我们精心设计下,习得新知。endprint

猜你喜欢

倍数因数长方形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分类数 不出错
积的变化规律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