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中求异各得其所

2018-02-05沈海株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吴王个性化班级

沈海株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观念,已经被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而且正在进行如何落实于教学实际的探索。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从阅读的“量”与“质”,阅读的“方法”与“习惯”,阅读时的“智能程度”与“情感状态”等方面,始终承认并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在阅读的全过程中,又能够采用“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利于个体发展”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来做保障,那么,“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一、同教材,同进度,要求不一

在以“班級授课制”为基本机制的情况下,阅读教学受到教材、进度和要求这三个因素的制约。显然,在同一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同教材,同进度,同要求”是无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解决“班集体”与“个性化”之间的这种矛盾,可作以下几种形式的调整:一是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二是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三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第一种显然是最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的。可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学习进度又不一样,要求也不一致,这一点难以做到的。而“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虽然用的是同一套教材,要求似乎完全一样,但由于进度不一,很快就会造成同班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同,他们需要不同的教学辅导,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这由一个教师来承担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同一个班级中,能够照顾到个性差异、关注到学生不同需要的明智选择,应该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篇文章,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前提条件。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时,我提出了三个层次不同的阅读要求:1.《螳螂捕蝉》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最低要求)2.吴王起初说过:“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一般要求)3.如果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是在大庭广众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话,吴王能接受吗?(这是较高的要求)全班同学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要求去认真阅读课文,结果,不但同学们都弄清寓言的内容,懂得了“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而且有的学生认为吴王听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还算是比较明智;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凭吴王那种骄横的性格,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是死要面子,根本不会改变主意,这说明侍奉吴王的少年很聪明,善于选择时机,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注意场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同内容,同情境,感受有别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在性格、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性格上,有的阅读目的非常明确,主动积极,能自制,有毅力;有的虽有明确目的,但缺乏自制能力;有的则可能是目的性不强,意志比较薄弱。在兴趣上,有的喜爱抒情散文,有的喜欢说理文章,有的酷爱故事传说。在能力上,有的阅读速度快,领悟能力强;有的反应比较慢,理解比较慢,理解能力差。有的想象力强,想象时似乎就能够听到、看到、摸到真实的事物。有的想象力比较弱,想象表象比较模糊…..诸如此类的差异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即使面对同样的阅读内容,处于相同的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的情感状况、方法习惯、领悟程度都是互不相同的。

《三袋麦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后面有这么一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对此,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认为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是及时消费,避免浪费;有的认为小牛吃一半保存一半,这体现中华民族的美德;有的认为小猴具有现代人的意识,能够想到发展,敢于承担风险;还有的则认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采取哪种办法……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出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肯定。这个课例很能说明同一班学生阅读感受的差异性。

那么,怎样按照“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客观现实,让课堂教学的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首先,对学生的阅读程序、阅读方式不要限制太死,应该让他们有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阅读的自由;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的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各抒己见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第三,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只要在不挫伤其积极性的前提下予以纠正;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创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气氛,倡导创造性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乐意阅读,享受阅读。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始终注意让学生在阅读时“同中求异,各得其所”,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达到“标准”所希望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吴王个性化班级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班级“四小怪”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不称心的新班级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