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美真所译的《沙郡岁月》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

2018-02-05张荷瑶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标题译本译者

张荷瑶

(武汉晴川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作品介绍

A Sand County Almanac[1]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阿尔多·李奥帕德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生态平等主义的圣经”。全书从环境美学视野、文化传统立场与生态伦理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2],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学者福莱德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3]。

A Sand County Almanac的手稿于1949年出版时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沙郡年记》由12篇散文组成,是作者一生的观察总结,描述了一个农场1月到12月不同的自然景象,这即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地景的特质》讲述了作者游历美国南部几个州时关于大自然的见闻和思索;第三部分《消失的野地》收录了3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其中《土地伦理》一篇为作者环保思想的代表作。1966年的增订版增加了《环河》一书中7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随笔,命名为《乡野的情趣》,作为增订版的第三部分,原先的第三部分变为第四部分。在中国现有出版发行的12本中译本中,吴美真是唯一一位台湾地区的译者,最早于1997年在台湾地区发行了《沙郡年记》的全文版,两年后即1999年在大陆地区发行,2004年再版时改名为《沙郡岁月》(以下称为译本1)[4],十年后即2014年,又发行了修改版的《沙郡岁月》(以下称为译本2)[5]。本文比较分析的即是吴美真2004年和2014年的同名中译本。在这十年间,吴美真先后出版了几十本译作,其翻译水平和风格也日趋稳定和成熟,译本的比较恰好可以窥探译者翻译手法和水平的变化。

二、译本的比较

吴美真十年前后的两个版本存在一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结构

译本1是原著增订版的全文版,即包含了完整的四个部分,而译本2仅截取了原著的第一部分,这极大地改变了原著的容貌,使得本文的比较也仅局限于第一部分的比较。

但仅是第一部分,其整体的框架就发生了变动。第一部分描述的是一个农场1月到12月的自然景象,李奥帕德以月份作为每一小节的标题,每个月份下面有1~3个小标题,每部分的内容围绕小标题进行描述。在译本1中,吴美真选取了每个月份中的一个小标题作为小节的标题,而译本2则取消了每个月份后的节标题,只保留了小标题。例子如下:

原文:October

Smokey Gold

Too Early

Red Lanterns

译本1:十月·暗金色

暗金色

起得太早

红灯笼

译本2:十月

暗金色

起得太早

红灯笼

当然,与原文相比,吴美真对整个目录框架做了较大的改动,原作者在大部分的月份下面并没有加小标题,很多月份的小标题都是译者在翻译时根据内容加上去的。即跟原文相比,吴美真改变了整体框架,而她自己前后的两个译本也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当然,译本2比译本1更接近原文结构。

(二)数字的表达

在译本1中,几乎所有有关数字的翻译都存在着误译,译本2对此做了更正,具体如下。

1.年代

原文中存在着大量表示年代的数字,如“the 1920s’”(10)、“the 1890s’”(13)、“the 1840s’”(49)。译本1中,这些年份被误译为“一九二〇年代”(13)、“一八九〇年代”(15)、“一八四〇年代”(61),而译本2全部修订了这些误译的年份,将其更正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6)、“十九世纪九十年代”(20)、“十九世纪四十年代”(82)。译本1的这种译法非常不准确,而这样的误译,第一部分有11个。可以说,所有的年份都翻译错了,所幸的是,这些在译本2中全部得到了修订。

2.长度和距离

在涉及长度和距离的翻译中,译本1也出现了大量的误译。如“30 inches”(7)、“seven feet deep”(13)、“two hundred miles”(20)、“4000 miles”(37)、“a quarter-mile”(83)等表示长度或距离的短语在译本1中误译为“三十寸”(9)、“七尺深”(15)、“六百里”(25)、“一万三千里”(47)、“一里”(107)。这些误译要么是把单位弄错了,比如“inch”译成“寸”,“feet”译成“尺”;要么就是翻译不明确或偷换概念,比如“two hundred miles”译成“六百里”,“4000 miles”译成“一万三千里”。如果译者这里是有意将“mile”换算成中国读者更熟悉的度量单位“里”,那么根据《新时代汉英大辞典》[6]中关于单位的换算:1英里(mile)=1.690公里=3.38里(2489),“two hundred miles”实际是“676里”,“4000 miles”实际上是“13 520里”。译本1将这些数字模糊化,对准确译出原著没有帮助,且这种换算也毫无必要,所以译本2便对此做了调整,将“two hundred miles”译成“两百英里”(33),“4000 miles”译成“四千英里”(62)。可以看出,译者第一次翻译该作品时完全没有考虑单位的问题,并且在长度和距离的处理上也都是错误的,当然,这些错误在译本2中全部得到了修订。

3.雨量

雨量的单位应该属于长度,但为了与上节论述的长度和距离作区分,这里单独列出。译文1和译文2在雨量的表达上并没有错误,但是两者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原文里面仅有的两处表示雨量的地方为“17 inches”(13)和“50 inches”(15),在译本1中被译成“(年降雨量仅)四百三十毫米”(15)和“(年降雨量达)一千二百七十毫米”(18),译本2则直译为“(年降雨量仅)十七英寸”(20)和“(年降雨量达)五十英寸”(25)。可以看出,译本1又做了换算,但这一次的换算是正确的,而译本2则保留了原文的表达。不过,这涉及我们对雨量表达的一般认知。在气象学中,雨量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所以译本1的处理更符合专业的表达。

(三)词汇的选择

在译本1和译本2中,有些词汇在翻译时虽选取了同一个中文词,但却使用了该中文词不同的表达方法,即同意同音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译本1和译本2词汇的不同表达

参照《现代汉语词典》(2016)[7]可以发现,译本1选取的中文词汇被修订后的《现代汉语词典》删除了,即按照已有的国家试行标准,译本1中部分词汇的用法已不再使用,全部应改为译本2中的用法。

除了上述词的选择在译本2中被更改为国家试行标准外,译本1和译本2还在某些词的翻译上存在着分歧。例子如下:

原文:If I could understand the thunderous debates (22)

译本1:倘使我能够了解……那些震天响的争辩……(28)

译本2:倘使我能够了解……那些持续不断的震天响的争辩……(37)

译本2在这里用“持续不断的”这样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争辩”,但是thunderous这个词在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Tenth Edition)[8]中的解释为:(1)producing thunder;(2)making or accompanied by a noise like thunder,并没有“持续不断的”意思,仅仅只有“雷鸣般的”或“强有力的”意思,所以译本2的这个增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又如:

原文:The robin’s … who now tells … that the pendant branch of the elm belongs to him,… all loose strings in the garden,…(45)

译本1:旅鸫……向……世界宣告那根下垂的榆树枝归它所有,……(它尚拥有)……菜园里所有松散的卷发,……(58)

译本2:旅鸫……向……世界宣告那根下垂的榆树枝归它所有,……(它尚拥有)……菜园里所有松散的卷须,……(78)

译本1和译本2的分歧主要在对strings的理解上。String在《英汉大词典》(第2版,2014)[9]中有18个释义,其中第8个是“(植物的)纤维;卷须”,译本1将之处理成“卷发”,该意思根本不属于string的原意,属于误译。

综上,在词汇的选择上,译本2既更改了译本1中的误译,也在再版时误添或改错了一些正确的地方。如果说“涉及语言,那么与之相关的是译者的语言能力”[10],那这些例子是否体现出了这十年作者语言能力的提升或降低,抑或只是校对时的漫不经心呢?

(四)文字的表达

文本比较时若关注的只是“好不好的问题,即在没有技术性错误的情况下,语言质量是否高,与之相关的主要是译者的表达能力”[11]。那么,译本2较译本1则体现了作者表达能力上的提升。例子如下:

原文:…there might be more than one definition of …(11)

译本1:……或许不只有一个定义……(14)

译本2:……或许不仅仅只有一个定义…… (18)

原文中“more than one”表示“多出一个”,所以译本1译成“不只有”是正确的,但译本2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了“不仅只有一个”,语气上更强烈,也更符合原文想表达的“州长没有想到的事物”。

又如:

原文:Few grieved when …, and few will grieve …(54)

译本1:……很少人为它伤心;……同样很少人会为它哀泣。(67)

译本2:……,很少人有为它伤心;……同样很少有人会为它哀泣。(91)

译本1的翻译是正确的,两个“few”连续译成“很少人”,在表达上符合原文意思,但是译本2的第一个“有”作动词,体现的是原文过去时态“grieved”,很细微地体现了“过去发生了”的概念;而第二个few在译本1中作定语,表示数量上少,而译本2中加了副词“有”,则体现的是一种频率。两者虽然相差不多,但又有微妙的区别。

以上两个例子见微知著,说明译者文字表达的水平有所提升,即语言的能力经过时间的积累得到了提高。

三、结语

整体来讲,虽然译本2在某些细节上做了修改,但也存在错误,与译本1相比,确有一些进步。其不仅修订了译本1中存在的大量错误,也在文字的选择和表达上更加精细。但另一方面,译本1和译本2在大部分的语言表达和整体的语言风格上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许译本2的出版仅仅是对译本1的修订,译者并没有仔细推敲所有内容。当然,对比同一译者的不同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十年来的成长,由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译者更加成熟,不管是细节还是整体,译本都更加完善。

[1]Aldo Leopold. A Sand County Almana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3-295.

[2][3]包庆德,夏承伯.土地伦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先声——奥尔多·利奥波德及其环境伦理思想评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5):119-128.

[4]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岁月[M].吴美真,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4-121.

[5]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岁月[M].吴美真,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3-171.

[6]吴景荣,程镇球.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48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47-1386.

[8]Merriam-Webster,Incorporated.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Tenth Edition)[M].Massachusetts: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2001.1227.

[9]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999.

[10][11]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1.81.

猜你喜欢

小标题译本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中学生如何自主写好作文的小标题
如何写好小标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