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18-02-03马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生观哲学课文

马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家都在固定的轨道上疲于奔命。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各样的考试,毕业后又忙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了孩子操劳。就这样,人们的生活循环往复,而在这无尽头忙碌中,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了,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了,更不知道对于我们生命本身的爱护了。而《热爱生命》和《我与地坛》是中学语文课中关于生命哲学的经典名篇,鉴于“生命”这一话题的哲理性、形象性和抽象性,可以课文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拓展,拓展的内容可以是哲学理论、美学理论,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哲理故事等等。下面我就以哲学理论为例,剖析关于生命的话题,对其进行有效的哲学透视。

一、生命的赞歌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06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学生们对于生命的最初理解应该是单纯的。教师在开篇时加入这样一句哲学话语:“生命是一项不尽平衡的、没有规则的、变换的运动。”让我们的学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和从前相对比,又不能对过往的不尽人意做弥补。那么究竟这一运动我们要如何对待呢?带着学生们一起进入课堂,领略生命的内涵。这样很自然的在一堂课的开始加入了哲学语言,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余,进行了有效的哲学思想展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本身就是富有哲理的句子。乍一看,好像很深奥。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是,他们感觉很模糊,生的本质是死,学生对于生与死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讲解这句话的同时,我觉得应该加入我们熟知的,前苏联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就像在课文中,蒙田自己说的那样,度日从来就不是消磨时光,而是一种赏玩,一种对生命体的美好创造。对全文作结处,我觉得还可以使用康德的一句话:“生命就是活动,活动才能体现生命,所以生命的乐趣也只有在自由活动中才能领略到,美感也还是自由活动的结果。”学生在不脱离原文的情况下,展开了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积极生命观、人生观,摒弃虚无主义的生命观和人生观。现在的中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教材中的有利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哲学的透视,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

二、人生的感悟

《我与地坛》有着独到的人生感情和作者对生命的认识。课文更注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而后面的情感的意义又对生命的意义做了诠释。因为情感,作者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面对命运,面对人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活着,怎样面对挫折和苦难。一位残疾作家的人生,因为亲情,转变了自己的人生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启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体察我们身边的亲情,体会并且珍惜母爱。关于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中学生,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矛盾的问题,也会出现短暂的疲惫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怎样更好地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已然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在讲授到作者顽强生活,面对苦难时,可以引入叔本华的观点意志并没有一个假如达到了便会带来满足的固定目的。尽管死亡最后总要战胜,我们仍追求我们的无益的目的。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量化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哲学、美学语言的引入,使教学本身增强了丰富性,促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阔。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经之路,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选择逃避。而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做一位强者,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当然,这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理论,正确的人生观。教师恰当得引证哲学语言进行拓展,正可以使学生感受生命本身的可贵,珍惜生命,珍爱人生,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生观哲学课文
人生观(一)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