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车的问题》反观江苏高考作文

2018-02-03叶敬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偶遇公车墓地

叶敬芹

“车有各种类型,车来车往,车传递着真情,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人世的变化,道出人生的哲理……”看到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不由想到秦德龙的微型小说《车的问题》。

秦德龙《车的问题》获得2016年“林中凤凰”杯全国微型小说比赛一等奖。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俊生和他退休前的上级——李部长两次巧遇的故事。中间插叙李部长父亲去世时,让俊生派车,司机记错了发车的地方,李部长非常生气处理司机的事件。小说以清明节俊生去给父亲扫墓,巧遇李部长为引子,引出两个人物之间关于车的故事。

小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车,是小说的线索。作者从一个生活场景生发开去,在俊生和李局长之间展开故事。处处围绕车说事,不枝不蔓,娓娓道来,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匪夷所思的结局。在两个人第二次路遇时,李局长告知俊生他买了拍卖的公车后,戛然而止。

“车的问题”是小说的文眼。“说到底,也不是车的问题。”“看来,这就是车的问题了。”“这不是车的问题!”“不就是车的问题吗?“看来,这真不是车的问题。”这样的语句,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不确定。情节的发展始终围绕着车的问题,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逐渐丰满。

墓地偶遇,俊生还是决定让看到李部长开公车这件事烂在肚子里。“这事就不说吧……可是,俊生不说,李部长却主动找他说。”小说衔接自然,类似精妙的过渡还有很多,反映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是小说的又一特色。“没有公共汽车到墓地,要步行一段路。”,俊生“联系了两辆私人的车,都落空了。”“说到底,也不是车的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因为俊生已经退休了吗?

在墓地,俊生偶遇退休前的上级李部长。李部长是自己开车来的,这让俊生想起了之前的一件事。父亲的丧事上,李部长需要用车,让俊生安排面包车。俊生安排的下属记错了发车地方,以致李部长大发雷霆。事后没收了司机钥匙,当然这笔账最终还要算到俊生的头上。俊生内心很明白“看来,这就是车的问题了。”司机被没收了钥匙,自己陪尽了笑脸,一切,皆源于车的问题。可李部长却“黑着脸说,这不是车的问题!”那又是什么问题呢?潜台词很明显,这是你们这些下级对我这个部长的态度问题。小说的主题至此已经明朗,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作风已经深入到李部长的血液里了。

今天,李部长是自己开车来的,车的型号和牌子,俊生太熟了——李部长开的是公车。至此,小说的主题又更具体化了。假公济私,公车私用的问题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者抓住了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事件,以小见大,原生态地反映了官场生态环境。

人物形象丰满,富有变化。墓地偶遇,俊生在捉摸:“只是,李部长啥时学会开车的呢?俊生不能问,要问,不就成大傻子了吗!”由于长期以来在官场生态中形成的惯性思维,俊生在墓地还是装作做没看到开着公车的李部长。我们可以想象,退休前的俊生,身处官场是何等得小心翼翼。特别是经历了给李部长派错车事件之后,”“俊生就格外小心了。”庆幸的是,俊生“混到退休,总算軟着陆了。”这些语言,活画出一个官场金字塔底端小人物的无奈。所以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俊生终于“率领两个妹妹”昂着头“从李部长车旁走了过去。”,这“率领”两字尤其传神,像是故意向私用公车的李部长挑衅,这是长期以来所受压制的释放。不管对方是否故意不理自己,俊生都不以为意了,“不就是车的问题吗7,俊生终于如释重负,退休了,也该活出自己了,俊生最终战胜了自己。至此,俊生的形象有了发展,逐渐立体丰满。

值得一提的是,“踏上宽敞的马路,心情很爽朗,好像春天里飞舞的燕子。”这几句,一改全文平实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小说这种文体,制约了作者只能强压内心的情感,内敛地,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叙述。作者很难得有直抒胸臆的诗性语言,所以,俊生一改压抑自己的个性,不由把作者的心情也点染了,随之,小说语言的色调也亮了许多。

欧·亨利式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的结尾,李部长在路上第二次偶遇俊生,主动告诉俊生,他很早就想有一辆自己的车,可就是要等,等拍卖的公车,而且强调,不是为了省钱,故意问俊生“为了什么?你知道么?”俊生摇头,“我看你永远都不知道。”李部长说罢,“打了声口哨,绝尘而去。”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李部长的心情貌似是轻松的,愉悦的,甚至是得意的。初读这篇小说,我苦苦地揣摩小说结尾,李部长的内心世界,对俊生说这句话时他瞬间的复杂心情。李部长是故意装得雷厉风行,假装节约?还是为了了结一直以来公车私用的心结?之前用公车都是偷偷摸摸的,现在购买了的公车,“原来的型号,原来的牌子”,这些都是没有改变的,尽管车归属改变了,但坐在还是那辆车里的李部长,那种为官的心情没有改变,做部长的那种感觉会伴随着这辆昔日的公车永远存在。

作者似乎是有意设置了一个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小说最大的妙处,在于它的开放性情节的设置,给读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

“他怎么能不知道呢?看来,这真不是车的问题。”小说最后再次点题,巧妙收尾。

反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笔者参加了201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车的问题》这篇小说,正契合了考场作文的要求。如果在阅卷现场,发现《车的问题》这样的文章,按照高考评分标准,我会打六十五分左右。一个短小的故事,两个不复杂的人物,三个简单的场面。这样的故事,在情节的设置,结构的布局,主题的揭示,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的处理等方面,考生可以模仿书写,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加以指导。endprint

猜你喜欢

偶遇公车墓地
偶遇外星人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包山底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偶遇骆驼
漫画
最大坟场
幸福的偶遇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